- 《我就是數學》讀后感 推薦度:
- 相關推薦
《我就是數學》讀后感范例[3篇]
當品味完一本著作后,相信大家都積累了屬于自己的讀書感悟,需要好好地就所收獲的東西寫一篇讀后感了。那么你會寫讀后感嗎?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我就是數學》讀后感,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我就是數學》讀后感1
前段時間有幸目睹了來自江蘇的華應龍老師到香市小學借班授課,初次見識了華老師上課的風采,在華老師甚感興趣,在網上搜羅了有關華老師的視頻、專著。看介紹才知道華老師在北京教育界名頭響當當,全國特級教師,他的榮譽稱號甚多。為了對他更深一步的了解,在當當網購買了兩本書,分別是《我這樣教數學》及《我就是數學》,被《我就是數學》這樣的書名吸引了,逐漸的把我帶入到他的教學世界里。 日記
《我就是數學》是華應龍老師的一本教育隨筆,里面的點點滴滴皆是他近十年來對教學課堂一些總結及感悟,把書分為“課前慎思”、“課中求索”、“課后反思”、“聽課隨想”、“評課心語”、“生活感悟”六部份。書中經常引經據典,引用名人名言等,包含了很多人生哲理,可以看出華老師是個飽讀詩書、博覽群書、充滿智慧的學者,對學生無微不至的關懷更加突顯其人文文化的特質,對教育那份熱情洋溢執著,更是我們老師學習的楷模。
華老師對教學的感悟無時不有,無時不在。連磕破了腦袋還能聯想到中括號的妙用,甚讓我拍手叫絕。在上“角的度量”時首創的運用了滑滑梯的課件教學,增加了可觀性與趣味性,這是孩子們喜聞樂見的好題材,好的接入口!如果我是他的學生,我愛死了這樣的數學老師,難怪有些學生不愿意下課,有些聽課老師沒有聽到下課鈴響起。
華老師令我印像深刻的還有他的風趣語言,他在書中這樣描述:因為磕破了頭戴了帽,上課時問學生知道不知道老師為什么要戴著帽,當學生回答非常多可愛的答案后,華老師笑著說“不告訴你,是個謎”;當借班上課,把學生的橡皮擦“借走”后,問學生們老師為什么要借他們的橡皮擦,學生回答了好多天真的答案,華老師說:就是為了讓你沒有橡皮用。這么平淡的話語里說明了華老師為人非常隨和,平淡的`話語里更是他對掌控課堂能力的一種表現,也是其上課的一種課堂魅力。在《序》中,時任北京第二實驗小學的校長李烈寫道:他極少專注于結果的成功與失敗,卻常常對過程的“意料之外”心生歡喜。研究,琢磨,廢寢忘食,直至豁然開朗。這樣的周而復始,塑造了小華的獨特。
我應該要學習華應龍老師對教育的執著,“覺得像農民種地那樣教書是件很踏實、很愜意、很幸福的事”;更應該學習他對教育的釋悟能力,他的“差錯資源化”從“誤到悟”確是給我一副醒藥,讓我看到了自己教學的新領域。
《我就是數學》讀后感2
腹有詩書氣自華,讀書萬卷始通神。身為教師,必須成為學習者,走終身學習的道路,不斷更新自己的觀念,拓展自己的知識面,完善自己的知識結構,磨礪自己的思想品格,積淀自己的人文底蘊,提升自己的整體素質,使自己始終跟上社會發展的需要,而多閱讀多學習,就是教師自我充電的最佳方法。
今天我要和大家分享的書籍是華應龍老師的《我就是數學》。這本書與以往枯燥的教學理念不同,它是以案例和感悟為主。我以為他的成功不僅源于他對數學的一種執著的堅守,更來自他對課堂的一種悉心的守望——他的“不拋棄、不放棄,要揚棄”的精神!即便上了多次的教學內容,再次執教時,華老師仍會提出“從來如此,便對嗎?”“究竟怎么讀分數?”等一些問題。華老師用自身的不懈努力,使人驚醒:人師,教育人的追求!好課,不在小技巧,而在大情懷。
對于課堂上的差錯,我們是否也應該像華老師一樣抱著一顆善待和感謝的心呢?記得剛到校第一次去聽課,課上老師提出問題后并不是立刻提問高高舉手的學生,而是目光專注地審視一圈,再進行大面積的提問。在學生做答辯之后,并沒有立即給予評價。而是快速的提問更多的學生。當時的我很不解為什么一個簡單的問題,問了那么多的學生?為什么得到了完美的答案,還接著提問錯誤的答案呢?為什么在錯誤的答案出現之后不立即給與否定?老師看出了我的`疑惑。就說如果一個學生回答之后,你立即給肯定或者否定,那么其余的學生就會停止自己的思考,耳朵聽來的答案不如思考來的答案。即使是錯誤的,也證明她用心思考過這個問題。對于正確的解釋會更為深刻。
是啊,德國哲學家黑格爾說過,錯誤乃是達到真理的一個必要環節。我們不應該逃避學生的錯誤,應該思考如何將學生差錯中不利的因素轉化為有利合理的因素,應該多給學生將差錯完善的機會。讓學生由差錯到感悟,感受留得殘荷聽雨聲的美妙,也不失為一堂別樣的精彩。
希望自己無論是從言傳還是身教,都像華老師一樣,給學生一個正能量的引導。就如華老師所說,讓我們守護教育,讓教育像農業一樣,擁有信任、耐心、期待和守望,讓我們像農民那樣教書,虔誠播種,感嘆一聲,做老師真好!夏日靜謐,夜晚是觀賞星空的最好時機。夏日的夜晚,褪去白天的讓人心煩的炎熱。坐在家門口的椅子上,看著夜空中一閃一閃的星星,感受休閑時光。
《我就是數學》讀后感3
最近閱讀了《我就是數學》這本書,當我初次看到這本書的書名時,我大吃了一驚。華老師那堅定地話語“我就是數學”,重重的撞擊了我。我教學十來年,從未這樣想過。而華老師敢于說出這樣的話語,到底他的底氣在哪?打開書后,我被他的教育思想深深的打動了。這本書里匯集了他的教育思想及教育靈魂。
從張梅玲老師寫給這本書的序言中,我知道了華老師出身于農民家庭。因此他對農民有著一種天然的情結。當了老師,他仍然保持著農民的心態和氣質,他用農民對田里莊稼的那份濃厚、深沉的感受來愛他所選擇的教師這個職業。愛他的學生,像農民精心選種那樣鉆研文本,選擇教學內容;像農民深耕細翻土地那樣精心設計問題情境;像農民因地制宜、因時制宜、因物制宜地細心呵護每一棵莊稼那樣,尊重每一個學生,讓每一個學生在原有的基礎上得到全面、和諧、可持續的發展;像農民確定播種時機那樣,尋找課堂上大膽的退,適宜的進的時機;像農民對長的不好的.莊稼從不責怪莊稼,而是責怪自己那樣,反思課堂中的遺憾與自己的關系。像這樣的農民對莊稼的精心呵護,在華老師的引領下,演變成了課堂上的教育理念及思想。這也就成了他能引領教育前沿,說出這樣豪邁的語言的堅強砥柱。
葉圣陶先生說:“教育是農業,不是工業。”細細品味葉老的話,“農業”與“工業”最根本的區別在哪里?或許是農業的工作對象是有生命的吧。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工業所需要的是一名技術熟練的操作工,而農業所需要的卻是能真正關注生命的農民!
是啊!我們的教學面對的是有生命的孩子,我們更要像對待農業一樣的對待自己的孩子(莊稼)。特別是在新課改后,我們的課堂上,有了我們對教材、對教學的理解,有了我們自己的思考,有了我們自己的聲音。在課堂上,老師與學生一起營造了寬容的氛圍,學生不僅可以暢所欲言,樂此不疲地感受著數學給他們帶來的樂趣。
讀了華老師的寥寥幾篇教育隨筆,我深深的感到我的課堂上,要解放孩子的思想,解放孩子的嘴,讓孩子真正的成為課堂的主體。這已經成了我當前迫在眉睫的使命。我要不斷嘗試,努力為學生營造一種寬松的氛圍。只有在這樣的環境中,孩子們的思考才可以任意奔馳,不必有太多的顧慮。課堂上,我要千方百計給學生帶來一些思考,使其尋找數學知識背后的東西,遇到問題習慣于問個為什么。雖然,這樣的嘗試過程是漫長的。但我堅信靠著不放棄、不拋棄的毅力,構筑理想的課堂的愿望將不再遙遠。
【《我就是數學》讀后感】相關文章:
《我就是數學》讀后感12-25
經典語錄:陽光和你都在,就是我想要的未來12-30
工作就是責任讀后感01-29
《工作就是責任》讀后感05-30
工作就是要解決問題讀后感03-16
堅持就是勝利軍訓心得10-06
《工作就是責任》心得體會06-16
《什么是數學》讀后感03-16
工作就是責任心得體會04-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