邊城讀后感(優秀15篇)
當認真看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的收獲肯定不少,需要好好地就所收獲的東西寫一篇讀后感了。可是讀后感怎么寫才合適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邊城讀后感,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邊城讀后感1
第一次接觸到《邊城》這本書還是在我上高中那個階段,或許是因為時間久了的原因,現在已經記不得是在哪本語文課本中了,只記得翠翠,天保和儺送幾位主人公的名字了。
《邊城》是可以說是沈從文的代表作了。《邊城》給我所展現出來的畫面就像是:遙遠的邊城小鎮中,有一小溪,溪邊有座白色小塔,塔下住了一戶單獨的.人家。這人家只一個老人,一個女孩子,一只黃狗,一條船。女孩叫翠翠,是故事中的主人公,在這座小塔下,在這個邊城小鎮中,在這戶人家里發生了許許多多關于愛情與親情的故事。
《邊城》以20世紀30年代川湘交界的邊城小鎮茶峒為背景,故事從翠翠和祖父老船夫在河邊撐船開始,翠翠是湘西山水孕育出來的一個精靈,天真善良,溫柔清純,在那個時代,包辦婚姻仍是主流,二老儺送已被一富人指定做女婿,且有碾坊做嫁妝,因此二老和翠翠的自由戀愛難以達成。湘西山城茶峒掌水碼頭順順的兩個兒子天保和儺送,同時愛上了城邊碧溪老船夫的孫女翠翠。而翠翠心里愛著的卻是儺送,當大老天保發現這個實情后,自覺不能勉強,因此主動退出了競爭,駕船下了辰州,好忘卻這里的一切,卻在中途不幸遇難。
儺送心里雖仍深愛著翠翠,但是哥哥的死也讓自己十分的壓抑,和老船夫之間又有深深的誤會,也離家去了別處,只留翠翠獨自承擔所有的變故,等待著那個也許回來,也許不會回來的人。
結局也好也不好,我是希望二老會回來陪伴翠翠的,但其中各種變故也讓我深深的明白,二老是不會回來的,大老的身故,二老的離去,祖父的離世,翠翠似乎還沒明白什么,故事便已經結束,獨留讀者思考回味。
世上的緣分似乎皆有定數,要來推之不去,要走也挽不回。
邊城讀后感2
沈從文《邊城》是沈從文的代表作,從字面上理解,可以理解為發生在城市的邊緣,現代文明的邊緣,戰爭的邊緣的一個故事。
沈從文《邊城》以20世紀30年代川湘交界的邊城小鎮茶峒為背景,描述了船家少女翠翠的愛情悲劇。翠翠是這篇小說的主人公,她是湘西山水孕育出來的一個精靈,天真善良,溫柔清純。在那時,人們依舊是包辦婚姻,二老儺送已被一富人指定做女婿,且有碾坊做嫁妝,因此,二老與翠翠之間的自由戀愛很難達成。沈從文《邊城》的'故事就這樣開始了……
邊城寫的是一個戀愛的故事,情節簡樸優美,湘西山城茶峒掌水碼頭順順的兩個兒子天保和儺送,同時愛上了城邊碧溪老船夫的孫女翠翠。但翠翠心里愛的卻是儺送,當天保明白了這個三角戀愛的實情,深知不能勉強,主動退出了競爭,駕船下辰州,好忘卻那里的一切,卻不幸遇難,儺送雖然仍然愛著翠翠,但哥哥為此而死,使他心中壓抑,又對老船夫有誤會,也在痛苦中離家去了桃源。而翠翠獨自承擔所有的變故,在等著,等著那個也許永遠不回來,也許明天回來的人。
流水墜月,遮不了山的青蔥;寂靜憶風,蓋不了水的閑適;時間流淌,帶不走你對他的等待。你一直在等待的味道中,一直地等,等著他再次出現于渡口。
邊城讀后感3
“由四川過湖南去,靠東南一條官路。這條官路將近湘西邊境到了一個地方名為‘茶峒’的小山城時,……這人家只一個老人,一個女孩,一只黃狗。”這就是沈從文先生筆下的那個民風淳樸的邊城生活。
作者以極具詩畫風采的筆墨為讀者描繪了“溪流如弓背,山路如弓弦”、“憑水依山筑城”的湘西美妙的山水人情。一方水土養一方人,這個富有詩情畫意的地方居住一群淳樸、世代忠厚、誠實的茶峒人。翠翠,天真無邪、聰明善良、美麗乖巧的茶峒山區女孩。翠翠的祖父,碧溪岨的渡船老人,不論晴雨,必守在船頭。
隨之,以翠翠情竇初開為線索淋漓盡致地表現了湘西的風土人情之美。在偶然的一次龍舟賽上遇到了勇敢、豪爽、熱情的二老儺送,使她悠然心動,儺送與其大哥天保同時喜歡上了這個天真的`小女孩。雖然翠翠對儺送情有獨鐘卻與之被生生分離。但母親的愛情悲劇并未發生在翠翠身上。
兄弟二人用湘西特有的風俗——賽歌來進行公平競爭,在失敗后的一次坐船押運貨物出行途中,天保意外溺水身亡。儺送因此心懷愧疚而離家出走,不久后祖父又因為過度擔心翠翠的未來而離開人世,留下翠翠獨自一人懷著對祖父的思念與大黃狗在渡船上等待著前途渺茫的愛情。
翠翠的愛情故事最終以悲劇結尾。
“我主意不在領導讀者去桃源旅行,卻想借此重桃源上行七百里路西水流城一個小城小市中幾個愚夫俗子,……,為人類‘愛‘字作一度恰如其分的說明。”是的,我們愿意相信無論社會進步與否、亦或是退步,終究都無法改變一個人內心深處最樸實、美好的一面。
邊城讀后感4
湘西茶峒,渺遠的歌聲滑過山脊,醞著對山那邊女子的祈盼,牽動著一顆為這情意顫動著的心。這是一座邊城,城邊有一條小溪,溪上泊著幾艘渡船,船頭站著一個詩般的少女,正側耳聽著遠山傳來的淡遠的歌聲。
這是沈從文先生的《邊城》留給我最深的印象。
邊城里的風景是沉靜古老的,歲月順著一塊塊青瓦,順著木制的房梁,順著人們已經朦朧了的交談的聲音,向愈遠處漫溯。翠翠就住在這,在溪邊的白色小塔下,和爺爺,和那只黃狗。故事就是這樣,帶著樸實純粹、寂寥悠遠的調子,走進了這座城。
翠翠喜歡渡船,特別喜歡渡要到對岸去的新娘子。載著的仿佛不僅僅是一個人,更是一段故事,沒有轟轟烈烈,只是云淡風清。端午那夜,翠翠遇見了二老儺送,一見便傾心;二老遇見了翠翠,一眼便鐘情。二老隔著山以歌寄情,翠翠隔著溪癡癡地笑。
在沈從文先生的筆下,靜止的鄉景變成了活著的.故事,活著的邊城停成了一幅畫。這里不沾染塵世,澄澈剔透。說是有著隔世般的美好,卻以憂傷的余韻蔓延開來。何來的憂傷?許是翠翠未果的情竇初開的遺憾吧;許是邊城遠去的不舍吧;又許是對人情百態的一種惆悵吧。
“這個人也許永遠不回來了,也許‘明天’回來。”邊城的故事還沒有結束,白塔塌了又建,遠去的人卻仍未歸來,善良單純的翠翠仍在渡口日復一日的等待,等待一艘渡船拐過,等待寥遠的情歌。
這是一座邊城,城邊有一條小溪,溪上泊著幾艘渡船,船頭站著一個詩般的少女,正側耳聽著遠山傳來的淡遠的歌聲。她將那桿往溪里一點,漣漪越暈越遠,渡船也向著那遠山劃去……
邊城讀后感5
沈從文的《邊城》中所描繪的茶峒是一個夢幻般的地方,山清水秀,美不勝收。在這樣一個唯美的地方,一切都很淳樸,生活淳樸,風俗淳樸,以至于連愛情也很淳樸。茶峒邊白塔下有一家人——一位擺渡老人,老人的孫女翠翠與一只黃狗。一年端午節,翠翠與祖父走散了,卻碰巧得到了船總的`二老儺送的幫助,回了家,那一刻,他倆情竇初開了。誰知大老天保也喜歡上了翠翠,但是天保最后成全了儺送自己外出闖灘,卻不幸遇難,二老也因此離開了翠翠,而老船夫也因擔心翠翠的婚事而在一個雷雨天溘然離去。一切都沒了,但那段凄美的愛情卻在讀者的記憶中揮之不去。
?邊城》雖是一個悲劇,但是二老為翠翠唱情歌的那段故事卻是無比美好。沒錯,走車路看似平坦,但是怎么能與馬路的浪漫相比呢?整個故事,妙就妙在這條彎彎曲曲的馬路,是最淳樸的愛了,而真正牽動翠翠的心的,也正是這種淳樸浪漫的愛情了。這段故事,也正詮釋了少男少女之間的感情。
但是,在整個愛情中,翠翠似乎起了主導作用,翠翠喜歡二老,這點翠翠自己也一定清楚。而二老也喜歡翠翠,這原本是一拍即合的事,但是翠翠卻太過羞澀了,甚至連一句“愿意”也不肯說,這么一個悲劇,也可以說是翠翠一手造成的。羞澀本身并沒有錯,但是在面對這種事時有時真應該果斷一點,因為在面對樸實而單純的人時,過分的羞澀也許比什么都可怕。
邊城讀后感6
沈從文,現代小說家,散文家,歷史文物研究家,京派小說代表人物,《邊城》是其小說的代表作,是我國文學史上一部優秀的抒發鄉土情懷的中篇小說,它以二十世紀三十年代川湘交界的邊城小鎮茶峒為背景,以兼具抒情詩和小品文優美筆觸,描繪了湘西地區特有的風土人情,借船家少女翠翠的愛情悲劇,凸顯出人性的善良美好與心靈的澄撤純凈,甚獨特的藝術魅力,生動的鄉土風情吸引了眾多海內的讀者。
?邊城》是特別的,也是典型的。沈從文寫過不少反應他故鄉的小說,《邊城》被譽為其中的至高之作。《邊城》的開始就是緩慢的,沈從文就像創造神一樣,從每一個細節開始塑造這個湘西的小鎮:每一座山,山里的樹和人海一條河,河里的水和魚;僅有的一個小鎮,小鎮上的店鋪和生活。在這個安靜的小山村,發生了一次或者很多次的故事。
故事中的人們性情豪爽、心地善良,一代又一代地在這個小山村編織著自己的命運,享受這自己的生老病死。他們的悲傷和幸福都是最純潔的,不帶著名和利。我深深相信《邊城》要歌頌的`就是男女之間純潔忠貞的愛情,親人之間難以割舍的親情,同鄉之間的鄉情。
形象鮮明的不僅幾位主人公,楊兵馬對翠翠母親的愛情從翠翠母親愛上別人殉情而死一直到翠翠爺爺死后對翠翠母親的愛情成為了他照顧翠翠的最大動力,這樣的愛情,讓人感動而翠翠和二老之間的愛情,會讓人傷感命運的不公,他們和他們的周圍一直都是善意的,但是一切都是因為誤會,必定不能有個完美的結局。故事的結尾給讀者的想像的空間,但是,其實,早就已經是注定的悲劇。如此悲劇才成全了這個完美的故事。
邊城讀后感7
讀過《邊城》,便不由自主地想到沈從文先生的故鄉——鳳凰去看一看,讓那里清涼的微風吹過臉龐,然后坐在翠翠曾劃過的那條小舟上,看看那的端午龍舟賽,看看那兒的大白鴨和綠油油的菜地,還有古香古色的建筑,吊腳樓。翠翠是一個在自然中長大,清秀活潑美麗的女孩。她從小跟著擺渡的外祖父,祖孫倆過著不富足但幸福的生活 。
隨著翠翠的.成長,慢慢認識了兩兄弟:天保和儺送。天保是大哥,他忠厚老實,儺送是個陽光又有能力的年輕人,大家都親切地叫他“岳云”。天保找了媒人去翠翠家,而儺送在前一天晚上對翠翠唱了很久的山歌,翠翠本打算在清晨告訴祖父。當知道哥哥也喜歡翠翠時,儺送決定跟村人出外經商以成全大哥。天保知道后去追弟弟,不料出了意外,死掉了。儺送因為內疚,還是走了。不久,外祖父也在一個風雨交加的夜晚去世了。只剩下翠翠一個人在渡頭守望著。“那個人可能明天就回來,可能永遠不回來。”這是最后的一句。
一個凄清的結局,可是卻深深地感動了我。故事中那份厚重的感情,是那么樸實,是我們在現在這個浮躁不安的世界里找不到的。
因此,推薦沈從文老師的《邊城》給大家,它的文字清新,明快,沒有華麗的詞藻,每個字卻又像是經過精雕細琢,絲毫沒有文字的堆砌,還能夠提高我們的文學素養。曾用了一星期的時間,每個詞、句都沒漏下,中間沒有停頓,很盡興地讀完,愛不釋手,也激發了我讀更多書的欲望。希望它也能帶給你們更多感觸,更多啟發。
邊城讀后感8
一直聽說過《邊城》的大名,但由于各種原因,一直都沒有看過。這一次在語文課本上與《邊城》結緣,感觸頗深。
人性是世間最漂亮的東西。在現代都市里,在這個物欲橫流的森林里,我們又保留了多少純凈的人性呢?在城市中終日奔波勞累的我們實在無力去呵護,只任塵埃將它一點一滴淹沒,甚至吞噬。人性中太多的漂亮德將塵封的心靈在一角,疲倦的我們如何有閑暇將其開啟?或許有很多人早已忘記了它的存在。可是在邊城,在這個幾乎被世界遺忘了的邊城,我找到了人性的歸宿。
湘西山漂亮、水漂亮,但人更漂亮。青山繞水,水環青山,纏綿不已。在大自然母親的寵愛中出落得亭亭玉立的翠翠,山教會了她堅強,水賦予了她柔漂亮。在清澈的見底的溪水的眷顧下,她的心純潔無暇。年少的懵懂,初開的情竇,她的'心里喜愁摻半。因為純樸,她無法拒絕大老,也無法向儺送表白。一切都是源于善。然而終是湊巧,落得個孑然一身獨守空船,為了一個未必會回來的人作無期的等待!
其實不管悲慘也好,完漂亮也罷,我們都要走下去,不管我們高不高興,花開花謝,潮起潮落。昨日隨風已逝,明日迎風將來,世界從不理會任何人。
翠翠的愛情隨著儺送的悄然離開逝去,就這樣,愛情之花還沒盛開就已凋落了。也許沒有開始的愛情才是最完漂亮的,因為錯過,才會刻骨銘心,沒有結局。才會意味著永恒的存在。
屬于邊城的故事結束了,但我們的故事才剛剛開始,人生路漫漫,吾等切記珍惜。
邊城讀后感9
《邊城》里的文字總是不經意的撩撥著我的心弦,文中處處浸潤著湘楚景色,處處是淳厚質樸的風味人情,字里行間飄散著一種淡淡的詩意。讀起它時你便會被憂傷圍繞,像是觸及到什么,是懷念兒時那個有著暖陽的冬日午后?還是現在這個讓我有些把握不透的世界?
“由四川過湖南去,靠東有一條官路。這官路將近湘西邊境到一個地方名為“茶峒”的小山城時,有一小溪,溪邊有座白色小塔,塔下住一戶單獨的`人家。這人家只一個老人,一個女孩子,一只黃狗。”
這便是沈從文先生帶給我們的他的邊城,一座沉默的城,一座質樸的城,一座宿命的城,從開始到結束似乎都在默默的隱忍著什么。翠翠,這個像觀音一樣的女孩子,她就是這座城的化身,從戀上那個在夢中可以用歌聲將她帶到很遠地方的人兒開始,她便選擇沉默,雖然內心起伏不定,表面卻始終如一。文中的結局疼愛她的祖父在雷雨夜里去世,天保淹死,白塔坍塌,默默相愛的青年戀人離去。翠翠依然重復著母親的命運,惟有等待,“那人也許永遠不會回來,也許明天就會回來。”
沈從文先生從人物的內心深處,以簡練而又細膩,散淡而又自然的筆法刻畫著人物的心理,使人不由自主的融入人物的心靈世界,融入湘西這片純樸漂亮的土地,融入那群溫良率直的人們中,他用詩一般的語言的輕聲述說著整個民族的悲哀,召喚我們炎黃子孫本性的良知,正是因為愛得這般深沉才孕育這些帶著哀思的文字。
我在想,為何取名《邊城》,在心里它就這么“遙遠”嗎?還是在沈從文先生心靈深處正守護著什么?其實我們每個人心靈深處不都有一座“邊城”嗎?也許那座悲天憫人的城已經隨著歷史的洪流沉入那厚重的底色中,而留給我們的是對人生和社會的深深思考。
邊城讀后感10
<邊城>是我國文學史上一部優秀的抒發鄉土情懷的中篇小說。它以20世紀30年代川湘交界的邊城小鎮茶峒為背景,以兼具情詩和小品的優美筆觸,描繪了湘西邊地特有的風土人情;借船家少女翠翠的愛情悲劇,凸顯出了人性的善良美好和心靈的清澈純凈。
如此詩意的文章,略帶悲情的人物。從?喜萬分到悵然傷心力交瘁的老船夫,從情竇初開到常年為人擺渡心中充滿等待的.翠翠,從頗有名望的少爺到不幸落水斃命的天寶,從非卿不娶到不愿再提婚事的儺送,人物之間的關系似乎混亂,卻又是如此的清晰。
翠翠的天真善良,溫柔清純,對愛的執著,使硪深受感動。現在開放的社會,使人的意識更加清楚,但人似乎并沒有更加清醒。結婚成了一件不再奢侈的事,離婚更是成了一個十分輕松的決定。似乎大家都忘記了老人家常說:千世修來共枕眠。可見一份感情是多么珍貴,作者通過寫翠翠和儺送的愛情悲劇,淡化了現實生活的黑暗和痛苦,用詩一般的文筆去謳歌一種古樸的象征著"愛"與"美"的人性與生活方式。反映了作者對重建人與自然的和諧關系,恢復人與人之間的善意和坦誠的思考和愿望,他把這些美好的愿望交給了家鄉湘西的鄉親,所謂“禮失求諸野”吧。
邊城的文字是優美鮮活的,只有深沉的愛才會孕育出這些帶著哀思的文字。或許應該說,每個人都有一座邊城,只是沈從文先生那座悲天憫人的邊城隨這歷史的洪流沉入那厚重的底色中,留下我們對社會和人生的思考。
邊城讀后感11
《邊城》已經讀過很多次了。第一本《邊城》是同學生日送的,封面上有祝福。第一次看完,我用鉛筆在書上留下了很多標記,寫了很多深刻的句子。直到畢業,我才拿出來第二次看,發現了畫的痕跡。后來斷斷續續看了好幾遍,在深圳買了一個新的,但是不知道為什么再也找不到了。前段時間又買了一個,本來沒打算再看一遍。連塑料薄膜都沒撕就帶回家了。那天,我準備在家收起來,拿起來很容易,所以我打開了頭。既然我已經開始看了,我總是要看完。
《邊城》不長,很薄,字數不多,但故事卻回味無窮。當我第一次看到它的時候,我覺得湘西的'茶洞真的像傳說中的天堂。風景是如此的美麗和簡單,生活似乎很舒適,不需要想太多,每個人都是如此的和諧和誠實。也許我以前不明白爺爺的想法,只是覺得爺爺想得太多,不夠誠實,只是敲側擊測試翠翠和兩個老人,很像一個不受歡迎的老人。現在他似乎明白了一點,他害怕,他害怕翠翠會像她母親一樣,失去一個曾孫給他,他老了,沒有辦法承受這樣的打擊,也不可能撫養一個小翠翠,他必須害怕啊。他有足夠的愛,但他沒有足夠的歲月,他堅強的生活,畢竟,仍然不能贏,他必須成為這樣一個小老人,他需要成為這樣。我不僅理解,甚至開始同情他,上帝沒有讓他看到翠翠的好結局,我也感到很難過。
邊城讀后感12
今日我讀完了沈從文寫的《邊城》,它講述了撐渡老人與他孫女翠翠相依為命的純樸生活。以及翠翠與船總的兩個兒子的感情杯具,作者用清麗的筆調寫出了湘西濃濃的鄉土味。
整個小說描繪出一個世外桃源。那里的人們誠實勇敢、樂善好施、輕利重義,詩般地生活。
翠翠是文章的主人公之一,“她在風日里成長著,皮膚黑黑的,觸目青山綠水,一對眸子清如水晶,自然撫養她,教育著她。”她“為人天真活潑,處處儼如一只小獸物”,“從不想殘忍的事情,從不發愁,從不生氣。”邊城的生活使她出落成一位眉清目秀、聰慧溫柔、且帶幾分矜持,幾分嬌氣的少女。
老船夫是翠翠的爺爺。他忠厚、老實,幾十年如一日地守著渡船,他給人方便而歡樂,從而他的真誠獲得了許多關愛。賣肉的不肯收他肉錢,小商販送粽子給他,水手們送棗給他,這種超越階級關系、金錢的鄉鄰之情在現實生活里幾乎是不存在,此刻的人們常為一些雞毛蒜皮的小事而斗氣。沒有構成一個和諧的社會。
《邊城》以兼具抒情詩和小品文的優美筆觸,表現自然,人與人之間的和諧,供給了富于詩情畫意的鄉村風俗畫幅,用別具一格的手法突出了人性的美麗。
《邊城》寄寓著沈從文美與愛的美學夢想,表現出了人性美,為我們繪就了一幅如詩如畫美麗的湘西。表達了作者對田園牧歌般生活的向往,這和如今世界比簡直就是一塊脫離塵世的桃源。這種寧靜地生活的人們充滿了初始的本質的愛。
當今社會的'人太過于浮躁,缺少了一種內心的寧靜,許多人追求物質上的滿足,成了“房奴”、“表叔”從而成了一個又一個的守財奴,他們缺少了心靈的滿足,作者正是想經過湘西人們的生活告訴當今世人,心靈上的充實才是真正的滿足。
邊城讀后感13
沒有結局,不知道結局,才會一直想,總感覺大老沒有死。二老總會回來,不管翠翠等多久。整篇文章都充滿了濃重的純真的鄉村特有的淳樸氣息,他們的心地單純,思想執拗,語言真誠,總感覺有一些韻味在里面,說不出來具體是什么,但我覺得,沒有結局就是最好的結局,如果到最后是一個悲劇,不免傷心,不免辜負所有人內心的對淳樸的美好的向往與尊重。
太傷人心,可若是個美好的結局呢,固然讀者們一定是歡喜不已的,可必定會落入俗套,不管前景如何,過程如何悲慘坎坷,但是結局是美好的,這一切都是值得的,不管為此流了多少淚,美好的結局總是能以后能迎合大眾讀者的心理,因為每個人都向往美好,但就像所有的書一樣一個美好的結局就結束了所有,我覺得沒有結局會更好,讀者會更加的印象深刻,也不會像所有的開頭不論是美好或者惡劣的小說一樣都有一個美好的結局而落入俗套。
這樣,剛剛好,以前總不喜歡看沈從文這些人的,總覺得太平淡無奇,沒有任何亮點,情節不豐富,生活不昂揚向上,可如今細細讀來確實是有一翻情趣在里面,因為生活其實就是如此的.,哪些灰姑娘之類的跌宕起伏的情節總是在現實生活中難以發現,反而生活就是平淡無奇的,大大小小的瑣碎,才叫生活,那些灰姑娘的劇情;離我們實在遙遠,王澍的《造房子》里有這樣一句話:一種真實的生活世界,一定是可以被直接看到的,我不相信本質會隱藏在什么看不見的地方,或背后或下面的說法。所以說真實的世界一定是平凡而又瑣碎的,需要細細品味,慢慢的感悟人生。
邊城讀后感14
作者用細膩,平滑的手法描繪了又一個世外桃源,沒有戰爭的硝煙,沒有車馬的喧鬧,有的只是山清水秀,山路蜿蜒,即使偏僻閉塞,但依舊有著它的悠閑自得。
沒有轟轟烈烈的事跡,沒有眾多鮮明的人物,甚至純真的愛情也只是剛剛萌發,而沒有如熾熱的火焰。就在這平淡之中,作者向我們展示了一幅恬靜的生活畫面——茶峒,小溪,白色小塔,一戶單獨的`人家,一個老人,一個女孩,一只黃狗。?
《邊城》講述的故事凄美動人。它沒有驚心動魄的情節,也沒有撕心裂肺的感人場面,但他細膩而且真實,描述著一個再簡單不過的人間往事,卻透露著令人向往的淳樸民風,像一根輕柔的絲線悠悠地牽動你心靈的一角。
《邊城》里的人情亦如水,細水長流,卻不是如水一樣無色無味,而是一如湘西的河川明澈純凈。在閱讀的時候,感受到了人性的芬芳。翠翠和爺爺一起守著渡船,相依為命,彼此關懷。爺爺,一個堅強的老人,同樣有著每一位老人都擁有的那份慈愛,為翠翠的未來擔心,卻從不把煩惱告訴她,只是緊鎖在眉頭里一個人承擔。
不由的感慨,月有陰晴圓缺,人有悲歡離合,結局或許不盡如人意,但不由得為祖孫間的關愛,兄弟間的情誼,男女間的感情而感動。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在這片悠然的土地上孕育著這樣一批有著淳樸,美好心靈的人。
邊城讀后感15
清瑩的河水擺動著,彎曲了光線,斜射在水底的碎石上,微風拂過,帶來細碎的草葉及竹雀草蟲婉轉的歌聲。溪邊有座白色小塔,塔下一戶人家,一個老人,一個女孩子,一只狗。
簡單的人,簡單的故事,簡單的情感。它沒有大悲大喜,沒有驚心動魄,沒有撕心裂肺。它就那樣靜靜地訴說著,那樣真實,那樣細膩,它就象一眼清泉,輕柔地將人包圍,慢慢地將人感化。
沈從文筆下的湘西是個朦朧的天堂。這里有秀麗的山水,醇樸的'鄉民,熱情的鄉風,對于已習慣了高樓大廈、車水馬龍、燈紅酒綠的人來說,這里不就是心靈的棲息地嗎?作者從一個在自然中長大的純真女孩的角度向我們細細訴說著景與情。
十五六風的女孩的心思最為敏感與縝密。尤其是這樣一個純真的女孩,在美麗的環境與淳樸的民風中,心也就更加柔軟了。那個美麗的端午節的夜晚,那個美麗的少年曾觸動了她柔軟的心,誰知命運弄人,大老與二老卻同歡喜了翠翠。他們身為優秀的青年,繼承著茶峒地方的優秀品質,彼此鼓勵謙讓,公平競爭。天保走了車路,便要儺送走馬路。儺送唱了一夜的歌,唱軟了翠翠的心,也唱黯了天保的心。天保為成全弟弟而決心出走。不想茨灘的水殘酷無情,吞噬了天保,只留下儺送呆呆在岸邊遙望,對老船夫帶了誤會的儺送最終跟隨了哥哥的腳步。在一場大暴雨中,人走了,塔塌了,只留翠翠在河邊守望。
仿佛是冥冥中有命運刻意安排,翠翠終究走上了母親的道路,這種無奈、悲傷、遺憾,就像是一層薄霧給最原始,最純正的美披上了憂傷的色彩。
【邊城讀后感】相關文章:
閱讀《邊城》心得12-19
《邊城》閱讀心得03-12
《邊城》讀后感06-27
邊城讀后感01-14
邊城讀后感07-18
《邊城》讀后感07-09
邊城的讀后感11-15
關于《邊城》讀后感04-03
小學《邊城》讀后感01-09
《邊城》讀后感[熱門]1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