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中華,語錄集錦30條
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靜無以成學。 諸葛亮《誡子書》下面是關于中華,語錄30條,歡迎閱讀與收藏。
1、悟已往之不諫,知來者之可追。實迷途其未遠,覺今是而昨非。陶淵明《歸去來兮辭》
2、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可以調素琴,閱金經。 劉禹錫《陋室銘》
3、非才之難,所以自用者實難。
4、景行維賢,克念作圣,德建名立,形端表正。 《千字文》
5、能親仁,無限好,德日進,過日少。 《弟子規》
6、孝悌為先務,本立而道生。尊師以重道,愛眾而親仁。 《增廣賢文》
7、修身。人情多耽安佚而憚勞苦,懶惰為萬惡之淵藪。人而懶惰,農則廢其田疇;工則廢其規矩;商賈則廢其所鬻;士則廢其所學。業既廢矣,無以為生,而殺身亡家乃隨之。因而懶惰,始則不進,繼則退行,繼則衰弱,終則滅亡。故曰懶惰萬惡之淵藪也。
8、且舉世譽之而不加勸,舉世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內外之分,辯乎榮辱之境,斯已矣。彼其于世,未數數然也。雖然,猶有未樹也。
9、德者,成和之修也。德不形者,物不能離也。
10、蒙以養正,圣功也。《易經·蒙卦》
11、文明以健,中正而應,君子正也。唯君子為能通天下之志。 《易經·同人卦》
12、《詩》以道志,《書》以道事,《禮》以道行,《樂》以道和,《易》以道陰陽,《春秋》以道名分。
13、君子之道也,貧則見廉,富則見義,生則見愛,死則見哀。墨子《修身》
14、順天之意何若?曰:兼愛天下之人。 墨子《天下志》
15、仁言不如仁聲之入人深也,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善政,民畏之;善教,民愛之。善政得民財,善教得民心。 《孟子·盡心上》
16、故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孟子·告子下》
17、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為玄德。
18、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畋獵令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是以圣人為腹不為目。故去彼取此。
19、不自見,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長。
20、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無棄人;常善救物,故無棄物。
21、道生之,徳畜之,物形之,勢成之。是以萬物莫不尊道而貴德。
22、世俗之人,皆喜人之同乎己,而惡人之異于己也。同于己而欲之,異于己而不欲者,以出乎眾為心也。夫以出乎眾為心者,曷嘗出乎眾哉!
23、《詩》曰:"周雖舊邦,其命惟新。"是故君子無所不用其極。《大學》
24、為人君,止于仁;為人臣,止于敬;為人子,止于孝;為人父,止于慈;與國人交,止于信。《大學》
25、誠之者,天之道也。誠之者,人知道也。誠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從容中道,圣人也。誠之者,擇善而固執之者也。 《中庸》
26、"夫子溫、良、恭、儉、讓以得之。" 《論語·學而》
27、"國有四維:一維絕則傾,二維絕則危,三維絕則覆,四維絕則滅。傾可正也,危可安也,覆可起也,滅不可復錯也。何為四維?一曰禮,二曰義,三曰廉,四曰恥。"《管子·牧民》
28、"好學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恥近乎勇。" 《中庸》
29、"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則不懼。" 《論語·子罕》
30、"不知命,無以為君子也;不知禮,無以立也;不知言,無以知人也。"
【中華,語錄30條】相關文章:
中華經典語錄10-30
中華,語錄36句03-07
中華,語錄35句01-15
中華,語錄30句01-26
中華,語錄38句01-07
中華,語錄集錦35條02-08
中華,語錄集合36句03-21
中華,語錄匯編38句01-15
2023年中華,語錄38條0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