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世界糧食日演講稿:食于大地糧,應人人為節(jié)
敬愛的老師,親愛的同學們:
大家好!
今天我國旗下講話的主題是《食于大地糧,應人人為節(jié)》。
明天,是10月16日,也許很多人都不知道,明天是世界糧食日。
我們常常會在食堂里看見這樣的景象,學生們手持盤子,排著長隊,將未吃完的食物倒入桶中;也常常會聽見這樣的聲音,鐵質的盤子用力地敲擊在桌上,隨后“哐當”一聲丟入餐盤箱里。食堂阿姨費力地推走裝滿了的泔水桶,又推著另一只空桶進來。
你有沒有想過,食堂每天會集滿多少個這樣的桶?一天下來,一學期下來,一年下來呢?
中國每年在餐桌上浪費的糧食價值高達20xx億元,被倒掉的事物相當于2億多人一年的口糧。這個驚人的數字相信每位同學都聽過,“光盤行動”,絕不僅僅是一句口號。
當我們用“窮到吃土”來開玩笑時,大海的另一邊,卻真的有很多人,因為土地的限制無法種植糧食,而以土餅充饑。
我們是幸運的,從未體會過缺少糧食的感受。正因為這樣,我們才更應該珍惜當下的美好,而不是成為我們浪費的理由。
有那么一位老人,一直在為解決全球人民的糧食問題不斷努力。88歲仍下田搞科研,他用畢生精力提高糧食產量,這位老人便是袁隆平。“超級稻”“海水稻”,袁隆平取得的成就不可估量。科研人員辛辛苦苦鉆研提高水稻產量,每畝提高5斤或10斤都很困難。正是這樣,我們更應當盡自己的一份力。每一粒糧食,都要經過辛苦栽培和風雨洗禮,方能孕育成美味。所謂“你浪費的,正是別人渴求的。”一粒米,一滴汗,粒粒糧食汗珠換。從一日三餐做起,從我們自身做起,節(jié)約每一粒來之不易的糧食。或許我們體會不到那種饑餓,但是在糧食充足的情況下,我們更應該感激大自然的饋贈。要知道在歷史的長河里,我們也曾經歷過吃不飽穿不暖的時代。“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半絲半縷恒念物力維艱。”節(jié)約是我們的責任,更應該成為我們的習慣。粒米雖小君莫扔,勤儉節(jié)約留美名。以勤儉為榮,以浪費為恥。凡事貴在堅持,節(jié)約從點滴做起。按照自己的需求取多少飯,這看似微不足道的行動,如果人人都可以做到,都可以堅持,取得的成果一定是巨大的。這樣既是不辜負科研人員的苦心,也是為節(jié)約獻出自己的力量。讓我們從平時的一點一滴,為節(jié)約糧食作出我們的貢獻。
【世界糧食日演講稿:食于大地糧,應人人為節(jié)】相關文章:
世界糧食日愛糧節(jié)糧活動總結12-27
世界糧食日活動總結06-22
世界糧食日活動總結10-25
世界糧食日活動總結01-14
世界糧食日的活動總結02-02
世界糧食日宣傳活動總結05-20
世界糧食日的活動策劃方案04-22
世界糧食日的宣傳活動總結06-25
世界糧食日活動策劃方案12-22
世界糧食日主題活動總結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