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科學工作計劃范文匯總五篇
日子在彈指一揮間就毫無聲息的流逝,我們又將續寫新的詩篇,展開新的旅程,此時此刻需要制定一個詳細的計劃了。計劃到底怎么擬定才合適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小學科學工作計劃6篇,歡迎大家分享。
小學科學工作計劃 篇1
一、指導思想:
以培養小學生科學素養為宗旨,積極倡導讓學生親身經歷以探究為主的學習活動,培養他們的好奇心和探究欲,發展他們對科學本質的理解,使他們學會探究解決問題的策略,為他們終身的學習和生活打好基礎。
二、教學目標:
1、初步認識科學,知道科學的發現可以從觀察身邊的事物入手
2、初步具有收集和利用課內外的圖文資料及其他信息的能力。
3、初步學會科學探究的一般方法,發展學生提出問題、做出假設、制定計劃、實施計劃、得出結論、表達和交流的科學探究能力。在科學探究中發展合作能力、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
4、初步學會運用所學的科學知識分析和解決某些生活、生產或社會實際問題。
三、學情分析:
通過上一學期的科學課教學,學生對科學課的`認識得到了一定提高,部分學生已學會了自己收集資料和進行課堂記錄的習慣,大部分學生已會進行仔細的觀察,學生在實驗前已具備了提出假設,然后設計實驗計劃,最后進行實驗驗證,具備了初步的探究能力。學生小組內的合作交流也有了基礎。
班上的學生都喜歡實驗,但孩子們只是憑自己的興趣邊玩邊做,導致觀察不是很仔細,實驗操作比較草率,科學探究的習慣尚未養成;學生在作業習慣方面較差,特別是課外布置的收集資料、觀察任務等實踐性活動大多不能自覺完成,導致期末考核評價差異較大。
本學期改進措施:
(1)課堂常規常抓不懈,強化訓練(提問、猜想、設計、驗證、分析、結論)形成科學課堂教學的模式。
(2)強化四人小組的合作學習模式,養成良好的探究素養。
(3)加強每單元課堂考查與課外觀察的形成性評價,促使課堂教學效率的提高。
四、教學活動類型:
1。講授
2。搜集信息
3。實驗
4。科學小制作
5。種植飼養
6。信息發布會、交流會
7。參觀、現場考察
8。科學欣賞
五、教材分析及各單元內容內容分析:本冊教材主要內容包括《植物的生長變化》、《動物的生命周期》、《溫度與水的變化》、《磁鐵》四個單元,每個單元七節課,共計28節課。
六、教學措施:
為了較好完成本學期的教學目標,抓住重點,突破難點,解決疑點,結合學生實際,我擬定了如下的教學措施:
1.課堂常規有序。課本、筆記本擺放在書桌角上,邊邊重合,文具盒擺放在自己的正前方,鈴停準時上下課,不遲到,不早退。
2、 課堂中隨時評價給分。加分內容有發言、傾聽、猜想、敢于提出不同意見、合理的建議、創新的設計等,進行及時評價反饋,讓學生即時了解自己平時的學習情況。
3、實驗實行評分考核。為了使每位學生的能力都得到發展,實行小組長、實驗員、記錄員輪流制,實驗記錄考核制。
4、要求學生平時多觀察生活中的科學現象,并且能用所學知識解決一個或幾個生活問題,最后寫成科學小論文,真正體現科學就在我們身邊。
5、實行單元一練的課堂作業,及時批改,讓學生養成及時完成作業的習慣,而且作業也實施等級評定。
小學科學工作計劃 篇2
一、指導思想
以《科學課程標準》為指導,培養小學生科學素養為宗旨。
二、教學目標
1、培養學生科學的思維方法;
2、了解科學探究的過程和方法,讓學生親身經歷科學探究的全過程;
3、學習建立解釋模型,以驗證自己的假設。
4、敢于質疑的科學態度和愛科學、愛家鄉、愛祖國的情感;
5、親近自然、珍愛生命,關心現代科技的發展。
三、學生情況分析
1、整體學習狀況:學生整體學習比較認真,對科學實驗比較感興趣,不喜歡死記硬背的知識,理解不甚深刻,運用能力差。
2、已有知識、經驗:獨立探究能力和主動探究意識不強。家長和學校偏重于語、數、英教學,使學生沒能很好地在觀察、實驗、調查等實踐活動中獲取知識、發展能力、培養思想情感。
3、兒童心理分析:兒童對周圍世界有著強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而我們的科學課程內容貼近小學生的的生活,強調用符合小學生年齡特點的方式學習科學,學生必將對科學學科表現出濃厚的興趣。
四、教材分析
科學五年級下冊教材分四個單元,分別是“運動和力“、“時間“、“生物與環境“、“地球的運動“。
第一單元涉及運動和力的關系。力表現為物體對物體的作用,往往跟運動聯系在一起。物體的運動狀況的變化都是力作用的結果,力是改變物體運動狀態的原因。所涉及的力的概念有:重力、彈力、反作用力、摩擦力,在本單元中,學生要經歷一系列的探究活動,預測、控制變量進行對比實驗、運用數據進行解釋、組裝實驗裝置、設計制作小車等,通過這些探究活動,加深對探究的理解,發展對探究的興趣,也是教材的意圖之一。
第二單元要讓學生在“創造“(制作)計時工具的實踐過程中,了解人類計時儀器的發展史,感受人類對“時間“的認識過程,從而認識到時間是不以人的意志、以不變的速度緩緩流逝的。同時,在整個單元的學習過程中,還將不斷地引導學生去感知、體驗一定時間間隔的長短,以幫助他們逐步建立起時、分、秒等時間單位概念。
“生物與環境(二)“第三單元就是要引領學生經歷一些有目的的調查、考察活動,在活動的基礎上進行科學推理,進一步體驗生物與環境之間的關系,認識生物與生物之間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約的,特別是認識到一種動物或植物可能就是另一種動物或植物生存所依賴的條件,從而在學生心目中建立起初步的生態系統概念,形成“生物與生物之間是相互關聯的一個整體“的認識。本單元將側重研究生物體與生物體之間的關系,初步涉及動植物及微生物之間的依存關系,對動植物間的食物聯系進行重點研究。
以生態瓶的建造、觀察和改變控制條件為線索來進行探究活動,探究食物關系平衡破壞后的生態狀況,進一步認識野生動植物及其棲息地。在活動中,需要對學生的探究興趣進行激發和保護,鼓勵學生以事實為基礎進行活動記錄,體驗在實踐活動中進行預測和驗證的必要性,經歷簡單的方案設計并實踐的過程,在改變控制條件的活動中收集數據和資料進行分析和交流。
第四單元:第一、二課,從同一時刻各地時間不同,世界各地存在時差,北京、紐約晝和夜剛好相反這些現象開始,通過研究得出這是由于地球是不透明的球體,而且在自轉造成的。
第三、四、五課,從地球上有白天和黑夜,而且晝夜交替,通過分析、推理、計算等,研究得出地球在不停地自轉,并且可以通過實驗觀察到地球的自轉。
第六課,從北京到底是清晨還是黃昏這個問題,引出地球自轉方向的問題,指導學生在模擬太陽東升西落的活動中,運用相對運動的原理,得出地球自轉的方向是自西向東。
第七課,在以上研究的基礎上解釋前面提出的各地存在時差,黎明有先有后,新年鐘聲不會在同一時刻敲響的問題。
第八課,繼續研究有關地球自轉的問題。在學生已經知道地球上各地晝夜交替是地球自轉形成的這個基礎上,介紹極地有半年的時間白天很長,甚至有極晝的現象。讓學生通過模擬實驗研究得出:地球自轉時,地軸始終是傾斜的,而且傾斜方向和傾斜度不變,很自然地為下面四季的成因作了鋪墊。
第九課和前面幾課的思路剛好相反,是用前課得出的“地球傾斜轉動“這個結論去模擬地球圍繞太陽公轉運動,觀察會出現什么現象。由于內容較難,不作為重點,而且教師要加強實驗指導。
最后一課“晝夜、四季與動植物“是本單元學習的拓展。地球的自轉而產生的晝夜交替和因地球的公轉而產生的四季變化,使得同一地方不同時間得到的光和熱都發生變化,不同地方同一時間得到的光和熱也不同。這使地球上產生了多樣的環境、氣候和多樣的生物,也使得地球上的一切生物有節律地生長和生息。
五、基本措施
1、把科學課程的總目標落實到每一節課;
2、用豐富多彩的`親歷活動充實教學過程;
3、讓探究成為科學學習的主要方式;
4、悉心地引導學生的科學學習活動
5、各班建立科學小博士協會,讓學生在相互交流、合作、幫助、研討中學習;
6、給學生提問和假設機會,并指導學生自己動手尋找證據進行驗證,經過思維加工,自己得出結論,并把自己的認識用于解決問題的實踐;
7、充分運用各類課程資源和現代教育技術;
8、引導學生參加各類有關競賽以賽促學。
一、教學目標
小學科學總目標
通過科學課程的學習,知道與周圍常見事物有關的淺顯的科學知識,并能應用于日常生活,逐漸養成科學的行為習慣和生活習慣;了解科學探究的過程和方法,嘗試應用于科學探究活動,逐步學會科學地看問題、想問題;保持和發展對周圍世界的好奇心與求知欲,形成大膽想象、尊重證據、敢于創新的科學態度和愛科學、愛家鄉、愛祖國的情感;親近自然、欣賞自然、珍愛生命,積極參與資源和環境的保護,關心科技的新發展。
二、教學資源分析
教學重點和難點
1、提供足夠的材料讓學生在動手動腦中完成探究任務。
2、幫助學生把現象、數據轉化為證據,利用證據得出結論。
3、建立科學概念,讓學生的認識沿著概念形成的規律發展。
4、一定要讓學生親自經歷制作的過程,才能發展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
三、學生基本情況分析
從年齡結構和心理特征來看,學生對一切事物都充滿著好奇心,有較強的求知欲,在教師的引導下基本能主動開展探究活動。但學生的自主性學習的能力還是比較薄弱,能主動開展的學習的學生比較少,比較依賴于教師的教;學生用自己擅長的方法來表述自己的觀點以及合作研究學習的能力與意識還是比較薄弱。因此教師的教學要積極地發展學生探究學習能力、提高學生的合作意識,以及愿意用自己的方法來表達自己的認識與觀點。我要求學生在掌握知識的同時,還應記筆記,并能應用到生活實踐中去。
四、教學方法設計
1、 加強理論的學習,特別是小學科學課中關于“科學探究學習“的理論和實際操 作技能的思想與方法;
2、 深刻領會并認真貫徹執行《新課程改革的精神》和《新課程標準》的要求;
3、 加強自身素養、知識水平以及業務能力的提升并不斷提高自己的實踐能力;
4、 認真鉆研教材和各類教學參考書,瀏覽網絡、雜志等,學習先進經驗、科學設計教學策略;為學生的探究活動創設良好氛圍;
5、 潛心解讀學生、了解學生、知道學生認知規律以及學生學習的心理;
6、 積極收集、準備各類探究活動材料提供有結構材料;發展學生搜集各類活動資源和素材能力并用于探究活動;
7、 張揚學生的個性,發展學生特長,努力開發學生的潛能,發展學生的多元智能,注重學生自主性探究和個性特長的培養。
五、教學評價方案
1、課堂即時評價:是指在課堂教育教學過程中,教師針對學生的語言、思維等學習行為,作出及時的價值判斷。
2、教師自我反思:是教師主體對自我既往教育教學實踐的重新審視,對其合理性,成敗得失進行判斷與思考。
五、日程安排
三月份
1、制定課題組計劃。
2、制定個人教學計劃。
四月份
1、收集相關資料和經驗,互相聽課,進行一次學生知識檢測。 五月份
進行一次學生知識檢測。
六月份
1、歸納收集資料,檢驗實驗效果。
2、做好期末復習工作。
3、撰寫學期工作總結。
小學科學工作計劃 篇3
一、問題與困難
目前,我校有6位科學教師,均為專業教師畢業,今年還新迎來一位研究生畢業的教師,他們都有著較為扎實的專業知識,精力充足,熱情滿滿,但由于大家都很年輕,且多位教師任教時間不超過五年,無帶頭人無優青,沒有能起引領作用的教師,在教師培養、教研活動等多方面長期處于低水平層次,科學課的日常教學主要靠教師自身的責任感和自發的努力,急需得到課堂教學的指導。
二、目標與任務
本學期科學教研組將根據區教研室和學校教務處工作計劃的要求,圍繞“為思維而教”的理念,突出概念發展、學習進階、科學思維三個基點,細化探究能力發展的教學策略,深入開展科學教研活動,提升教學有效性;尤其是注重提高學生,進一步提升科學教學質量,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全面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同時,打造出一支高素質的學科團隊,形成將小特色。
三、重點工作
1、強化日常教學管理,深化對課堂教學的研究。圍繞“為思維而設計”的主題,引導教師成為學習設計者、指導者、幫助者。引領科學教師,以“思維參與”為目標,重點聚焦探究過程中促進每一個學生思維活動的發生、發展,為學生設計適合的科學探究學習方案,指導學生學會學習的策略和方法,幫助每一位學生動手動腦學科學。進一步推動以科學思維教學為核心的`課堂教學研究,提高課堂教學的實效。
2、強化師徒結對小組的合作學習模式,養成良好的探究素養。注重教研活動,加強交流互助,做好新入職教師的課堂教學指導工作,幫助新教師快速成長,進一步提高組內教師教科研的水平和層次。
3、做好四年級科學新教材培訓工作,協助做好國家義務教育質量監測工作。做好四年級科學新教材培訓工作,以新教材培訓為引領,倡導全區教師研究新課堂,讓學科核心素養落地生根。協助區教育局做好國家義務教育質量監測工作。
4、重視學科團隊建設。做好新一屆區學科帶頭人和優秀青年教師評選工作。
5、規范科學教學各項工作。所有科學教師要求手寫教學方案,要求字跡工整,內容完善;做好專用教室使用和器材室借用記載以及衛生清潔工作;加強實驗室常規訓練,尤其是一、二年級學生的常規訓練,確保教學規范、有序。
6、科學社團及科技類活動。繼續開展組內科技類學生社團,加強社團教學與管理,培養出優秀的參加科技競賽的學生;參加金鑰匙競賽活動;做好四個一相關項目的征集和評選工作;做好“五小”、“科創”“七巧科技”等科技競賽活動。
小學科學工作計劃 篇4
一、指導思想:
以培養小學生科學素養為宗旨,用心倡導讓學生親身經歷以探究為主的學習活動,培養他們的好奇心和探究欲,發展他們對科學本質的理解,使他們學會探究解決問題的策略,為他們終身的學習和生活打好基礎。
二、教材分析:
1、整體概述:
由“沉和浮”、“熱”、“時間的測量”和“地球的運動”四個單元組成的。教學時要注意以下幾點:
(1)帶給足夠的材料讓學生在動手動腦中完成探究任務。
(2)幫忙學生把現象、數據轉化為證據,利用證據得出結論。
(3)科學概念的構建不是一步到位的,需要長時間的學習才能達成,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要急于求成,要一步一步打好基礎,讓學生的認識沿著概念構成的規律發展。
(4)本冊有許多動手制作的項日,必須要讓學生親自經歷制作的過程,僅有在手腦并用的過程中,才能發展學生的科學探究潛力。
2、單元簡析:
(1)第一單元沉和浮:學生從物體的沉浮現象開始,在一系列的探究活動中,探尋物體沉浮的規律,研究影響沉浮的變量,最終構成有關沉浮現象的解釋:一是用浮力和重力的關系解釋沉浮現象,二是從密度的層面解釋沉浮現象。
(2)第二單元時間的測量:學生制作計時工具并進行觀測和測量,了解人類計時儀器的發展史,及對“時間”的認識發展過程。認識計時工具的工作原理,感受計時工具的發展對人類生活和發展的影響,感受人類為了不斷改善工具所作的不懈努力。
(3)第三單元熱:學生在三年級“溫度與水的變化”的基礎上,將繼續觀察熱量變化過程中產生的物體的熱脹冷縮現象,觀察熱量在物體中傳遞的`現象,探索熱量傳遞的規律,發現物體的導熱性能是不一樣的,在生活中的應用也是不一樣的。
(4)第四單元地球的運動:讓學生經歷人類對地球運動的探究過程,學習基于可觀察到的現象和事實,運用相對運動、參照物、模擬再現等原理和方法進行推理、論證,不斷地利用已知探究未知的方法,最終認識地球運動(自轉和公轉)的模式。
3、材料清單:
(1)第一單元沉和浮:
小石塊、泡沫塑料塊、回形針、蠟燭、帶蓋的空瓶、蘿卜、橡皮、木塊、小刀、透明膠帶、大小相同輕重不一樣的球、輕重相同大小不一樣的立方體、玩具潛水艇、橡皮泥、刻度量杯(底部帶定滑輪)、鉤碼、墊圈、彈簧秤、馬鈴薯、酒精燈、木夾子、食鹽、白糖、燒杯。
(2)第二單元時間的測量:
鐘表、小木竿、自制日暑、量筒、塑料瓶、鐵架臺、螺帽、細線、木條。
(3)第三單元熱:
溫度計、塑料袋、熱水瓶、氣球、水槽、試管、燒杯、燒瓶、橡皮塞、玻璃管、金屬熱脹冷縮演示器、酒精燈、鐵架臺、鐵片、火柴、蠟燭、各種材料制成的杯子和調羹、毛巾、泡沫塑料塊。
(4)第四單元地球的運動:
乒乓球、手電筒、地球儀、鐵架臺、演示用時區圖、陀螺。
三、學生狀況分析:
透過幾年的科學學習,大多數學生對科學課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對科學本質有必須的了解,科學素養得到相當的培養,已經具備了初步的探究潛力,他們對周圍世界產生了強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樂于動手,善于操作。可是兩極分化很明顯。優等生表現出對科學濃厚、持久的興趣,科學素養發展態勢良好;后進生對科學有種擔憂感,隨著年級的升高,課程難度值增加,學習態度不夠認真,加上對科學學科的認識不足,認為本學科不重要,輕視,造成科學素養發展態勢一般。
四、教學目標:
1、本冊教科書設計了許多探究活動,這對學生科學探究潛力的培養是很有幫忙的,教師要發展學生識別和控制變量的潛力,繼續學習運用比較實驗進行探索的技能,要引導學生及時記錄實驗現象,進行分析整理,轉化為證據,用科學探究活動幫忙學生逐步建構科學概念。
2、在小學階段,學生的思維將由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發展,五年級學生的抽象思維,仍然需要直觀形象的支撐,所以在思維發展的過程中,我們要從現象和事實出發,幫忙學生進行概括總結,得出結論,發展學生的科學探究潛力。
3、對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培養,就應基于對證據意識的培養上,使學生能夠不斷地尋找證據來支持自我的假設,透過理性的思考和大膽的質疑,來發展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
五、基本措施:
1、了解學生對所學科學問題的初始想法,個性是一些概念理解過程中出現的想法。
2、指導學生反復進行控制變量的實驗。(控制變量實驗要加以指導)
3、引導學生在觀察和實驗的過程中做好記錄。
4、引導學生用準確、恰當的詞語描述觀察到的事實和現象。
5、引導學生對觀察和實驗結果進行整理和加工,構成正確的解釋。
6、悉心地引導學生的科學學習活動;
7、充分運用現代教育技術;
8、組織指導科技興趣小組,引導學生參加各類有關競賽,以賽促學。
六、主要教學活動類型:
搜集信息現場考察自然狀態下的觀察實驗
專題研究情境模擬科學小制作討論辯論
種植飼養科學游戲信息發布會、報告會、交流會
參觀訪問競賽科學欣賞社區科學活動
家庭科技活動主角扮演科學幻想
七、教學進度表
周次
1。始業教育;1、物體在水中是沉還是浮;2、沉浮與什么因素有關
2。3、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4、造一艘小船;5、浮力
3。6、下沉的物體會受到水的浮力嗎;7、馬鈴薯在液體中的沉浮;8、探索馬鈴薯沉浮的原因
4。單元復習概念梳理;1、熱起來了
5。2、給冷水加熱3、液體的熱脹冷縮;4、空氣的熱脹冷縮
6。5、金屬熱脹冷縮嗎6、熱是怎樣傳遞的;7、傳熱比賽
7。8、設計制作一個保溫杯;單元復習;期中考試
8。1、時間在流逝;2、太陽鐘;3、用水測量時間
9。4、我的水鐘;5、機械擺鐘
10。6、擺的研究;7、做一個鐘擺
11。8、制作一個一分鐘計時器;單元復習概念梳理
12。1、晝夜交替現象;2、人類認識地球及其運動的歷史
13。3、證明地球在自轉;4、誰先迎來黎明
14。5、北極星“不動”的秘密;6、地球在公轉嗎
15。7、為什么一年有四季;8、極晝和極夜的解釋
16。單元復習概念梳理;機動
17。總復習
18。總復習
19。復習考試
小學科學工作計劃 篇5
一、工作思路
本學期工作重點是:全面貫徹新課程理念,深化課程改革;圍繞課程實施中實際問題的解決而展開行之有效的教研活動;注重專業指導與學術性、群眾性研討并行,面與點共進。
本學期工作的主要任務是:改進和完善教學研究制度和工作方式,努力建構民主、開放、高效的教研機制;認真研究課程功能、課程結構、課程內容、課程實施、課程評價和課程管理,深入了解并及時解決教學中的困難和問題;總結、推廣教學經驗,探索教學規律,在課程改革的實踐中,不斷提高教師的教學專業水平和中小學課程建設與管理能力。
二、工作重點
(一)加強學習,提高教育教學理論水平
1。精心安排系列學習內容,講求針對性、有效性。
(1) 認真學習和鉆研《科學課程標準》、系統鉆研新教材,既有科學課程改革理念性、學術性思考;又有科學主題教育形態性研究。
(2) 認真學習和鉆研有關有效教學策略和教學評價的理論和經驗。
(3) 認真學習和鉆研有關研究性學習、校本課程開發和推進校本教研的理論和經驗。
(4) 認真學習和鉆研有關“做中學”教學案例專著。
2。精心組織各種學習活動,積極構建學習型組織。
(1) 繼續邀請省知名課程與教學專家為科學教師作教育教學理論學習輔導報告。從教師的不同需求出發,采取“參與式”“研討式”等多種學習形式,提高理論學習的效果。
(2)不定期舉辦專題學術沙龍,營造良好學術氛圍,為各種不同類型的教師交流教育教學改革的經驗,探討自身素質提高的途徑和方式提供條件和機會。
(二)加強指導和管理,提升課程實施水平
1。加強課程管理,引導學校及科學教師落實和執行國家的課程計劃,杜絕違規行為。
2。加強新教材的培訓力度。充分調動市(區)專(兼)職教研員、各校學科帶頭人、骨干教師、教壇新秀的群體力量。指導教師吃透新教材,全面把握新教材編寫意圖。
3。有序推進“春暉工程”,加強小學科學“精品課”建設,共建優質教育資源,促進全市科學教育協調發展。
4。根據地方課程資源整合和開發一些較有特色的地方性課程,如家鄉常見動植物的研究、家鄉水資源的調查研究、蠶桑文化等,進一步拓展學生的視野,提升學生熱愛家鄉的情感,豐富德育的.內涵。
5。結合科學學科基地的系統化建設,定期開展各種形式的基地活動,向全市學科教師展示基地研究情況。
(三)改善教研方式,提高教研質量
充分發揮教研工作對于創造性地實施新課程過程中的核心功能和原動力作用,引導教師充分、全面解讀《科學》課程標準,切實提高教學質量,促進教師專業發展,提高學校課程建設能力。
1。改革傳統教研方式,調動教師參與教研的積極性,與教師共同協商、平等對話,指導教師自主開展教研活動,充分發揮教科研基地學校和各轄市(區)科學學科中心組的研究與輻射作用,提高教研質量。
2。以各種形式,靈活、有效、充分發揮科學學科基地的引導功能,向全市學科教師展示學科基地研究氛圍與榜樣風范。
3。開展多種形式的課堂教學研討和觀摩活動,以期形成具有本地特色的科學課堂教學新模式。
4。切實加強具體實驗項目的實施,培植典型,提高課程實施的研究水平。尤其要以中法合作“做中學”科學教育項目為抓手,在認真總結和深刻反思的基礎上,進一步深入開展教學案例的模仿(大力倡導)與創生(適度嘗試)。
全面提高教師深度挖掘課程資源的能力以及課堂教學實踐創新的技能。
5。加強對學校教研組工作的指導,根據“**市中小學教研組建設章程”,定期檢查學校教研組的工作。
6。不定期舉辦各種專題性、主題性學術沙龍,營造良好學術氛圍,為各種不同類型的科學教師交流教育教學改革的經驗,探討自身素質提高的途徑和方式提供條件和機會。
【小學科學工作計劃】相關文章:
小學科學教研工作計劃05-22
小學科學個人工作計劃03-07
小學科學教學工作計劃05-15
小學科學教研組工作計劃05-17
小學科學工作計劃集錦6篇04-16
關于小學科學工作計劃8篇04-11
小學科學工作計劃集錦九篇04-13
小學科學工作計劃集合8篇04-15
小學科學實驗室工作計劃05-20
[精品]小學科學教學工作計劃1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