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國學經典心得體會[錦集5篇]
當我們有一些感想時,應該馬上記錄下來,寫一篇心得體會,這樣可以記錄我們的思想活動。那么心得體會怎么寫才能感染讀者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讀國學經典心得體會,歡迎大家分享。
讀國學經典心得體會1
近段時間我們學習了國學經典,通過學習漸漸的了解了書中的意思。
國學經典不僅是中國悠久傳統文化的明證,也是每一個中國人的立身處世之本,更是我們不可或缺的精神力量。傳統經典文化是中華文明傳承數千年的重要載體,內容博大精深,流傳的經典浩如煙海。
國學經典中不僅有名家名言,還有貼近生活的人、事,以及一些膾炙人口的著作選讀。其中如“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大家早已耳熟能詳,還有的如“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半絲半縷,恒念物力艱辛〞也在民間廣為流傳。這些使國學之精華更接近人們平時的日常生活,讓我們更容易理解,方便記憶,能把圣人之訓用在實處。
在浩如煙海的中國古典著作中,《論語》一直閃耀著特別的光輝。兩千多年來,《論語》中“仁愛〞的核心思想,始終浸潤著“達那么兼濟天下,窮那么獨善其身〞的光輝,它為不同時期、不同年代的人們所推崇,所向往。原來總以為孔子是離自己很遙遠的古代圣賢,《論語》是學術家們才研究的歷史文化遺產,從沒有想到它會如此親近地來到我們身邊。
《論語》的真諦,就是告訴大家,怎么樣才能過上我們心靈所需要的那種快樂的生活。作為教師,假設我們能感受到這些,那我們的心中肯定會少許多怨言,肯定會是一名快樂而幸福的教師。真正好的老師應像孔夫子這樣,平和地跟學生商量把這種天地人三才共榮共生的關系講透。面對不同的學生,我們老師就需要保持一個健康的心態。
就像孔子所說的那樣要“愛人〞、“知識〞。關愛別人,就是仁,了解別人,就是智。對學生多些了解因材施教開展學生的個性特長,對成績差的學生應以一種積極的心態,正確地引導,相信他們一定會在自己的'教育下有所轉變,只是遲早而已。
國學經典里的每一個故事都告訴了我們許多人生的哲理和處事做人的道理,在擴大我們的閱讀量的同時,也在潛移默化地塑造著我們的思想、行為。讓優秀的國學經典始終伴隨著我們,讓我們一起在圣賢的光輝下學習成長。
讀國學經典心得體會2
文化傳統的更新與重建,是民族文化血脈的溝通,如同給心臟病患者做搭橋手術,那是要慎之又慎的。
中國作為世界四大文化圈之一的文明古國,其古代文明的燦爛輝煌有目共睹,但中國的近代文明卻落在了西方的后面,現代性賴以生存的科技革命,中國沒有發生。原因何在?這道據說是“李約瑟難題”,本書作者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國學是一個歷史的概念。清末民初,20世紀頭一二十年,東西方文化沖突劇烈,傳統和現代的整合漫無頭緒,當時第一流的知識人士如章太炎如梁啟超如胡適之,遂倡國學以激發種性的文化自覺。
回觀整個20世紀,如果有國學大師的話,章太炎先生獨當之無愧。
王國維以51歲的盛年自殺于頤和園魚藻軒,80年后的今天仍是中國現代學術的未解之謎:作者縷析斯人精神世界的.十重矛盾,試圖為其結局追尋種子熏習的宿因。
國學精髓,留給后人的是無限的精神食糧。從中我們能看到一定的歷史背景,更好的了解我們的先輩有怎樣堅強的心志。從中我們也可以看到人性的力量與唯美。
就《像聊齋志異》,它給我們的不僅僅只是有趣的故事,我們不能拿它當成無聊煩悶時解憂的料資。它對當時社會的腐敗、黑暗進行了有力批判,在一定程度上揭露了社會矛盾,表達了人民的愿望。但其中也夾雜著一些封建倫理觀念和因果報應的宿命論思想。《聊齋志異》的藝術成就很高。它成功的塑造了眾多的藝術典型,人物形象鮮明生動,故事情節曲折離奇,結構布局嚴謹巧妙,文筆簡練,描寫細膩,堪稱中國古典短篇小說的高峰。
認真研讀,國學給我們的會是洞天的澈明!
讀國學經典心得體會3
在我國悠久的文化歷史當中,經典無疑是一顆璀璨的明珠。正如《國學經典誦讀》序言所講,“‘經典’無疑是一個蘊含著情感力量與神圣感召力的字眼。”諸子百家楚辭漢賦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說,每一個都是閃耀著金色光芒的明珠。
是呀,古人,用一句詩,一句詞,便可以概括自身的千言萬語,概括了自己的心情。泱泱中華,無數文人墨客揮動筆桿寫下鴻篇巨著,讓后人品讀、體會。
秦漢的文人風骨凝就了氣吞山河的壯麗詩篇;盛唐的明月美酒流淌出流傳千古的錦句華章;宋代的古筆釅墨書寫著一朝盛世的婉約風骨;明清的演義傳奇描摹出一個時代的人世滄桑。古老的文化猶如一杯香茗,通過歷史的塵封散發出無盡的幽香;古老的文化猶如一陣清新的微風,通過亙古的光陰迎面撲來。品讀經典,在時光的軌道中自由穿梭,與名家大師進行思想的對話,受益匪淺、回味無窮。
我十分慶幸,在我的小學學習生涯中能夠遇見《國學經典誦讀》,當真是我的運氣。其中,有朗朗上口的《金縷衣》,“花開堪折直須折,莫待無花空折枝”叫人回味無窮,有氣概豪邁的《從軍行》,"前軍夜戰洮河北,已報生擒吐谷渾",仿佛自己就得到了這個振奮人心的消息。
品詩,亦是品人。讀李白之詩,仿佛就看到了身著一襲白衣,詩句信手拈來,笑看風起云涌;豪放不羈的東坡居士抬頭見明月,大醉做《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
經典猶如一曲古箏,凈化心靈,升華靈魂。讀經典,品經典,已然成為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經典已經讓我成為一個恬靜的女孩,永遠"思無邪"。
國學經典征文五:經典文學,我的追求
有什么能比乘一葉輕舟在浩瀚的大海上漂泊更讓人心醉神馳,渾然忘俗呢?那滿載思想的小船便是書――名家經典。它帶著我漂過知識的海洋,智慧的溪流,駛向誘人的港灣,神秘的小島,未知的遠方。
名家經典真是個奇妙的東西,那上面一個個字就像一塊塊具有魔力的磁石,拽引人們的眼睛和靈魂。無論何時,只要一手在手,能使你忘卻世俗繁華,融入別樣的人間仙境。
我是從三年級開始認識經典的。那時候,根本不知經典是什么。通過老師引導,才慢慢認識經典,了解經典。我認識經典已有兩年了。老師上的每一堂生動的課堂,我都能體會到經典文學它非凡的魅力。我都能體會到經典文學中每一個字的意義、每一句的含義。
經典文學,我的伙伴,我的老師,我的追求!
經典文學,在我的成長道路上刻上了一個令人震撼的印章。
讀國學經典心得體會4
國學,一國所固有之學術也。一般來說,國學是指以儒學為主體的中華傳統文化與學術。
中國有五千年的文明,也有兩千多年的專制主義,如何看待傳統文化,以什么樣的態度、立場、觀點看待國學,是關涉到國學發展的重大理論問題。毋庸諱言,中國文化與其他民族文化一樣也有自身的局限與不足,民主傳統缺乏、權利意識淡薄使我們在向現代社會的轉型中步履維艱,困難重重。隨著對傳統文化的弘揚與提倡,人們在講“同情理解”的同時,自覺不自覺地忽略了對傳統文化負面內容的檢討與反省,從這一點講,提倡批判精神仍有其積極意義。但我們提倡批判,最終目的仍是為了建設社會主義新文化,所以與弘揚優秀傳統文化是相輔相成,并不矛盾的。
中國在幾千年的歷史中形成了自己的一套政治、文化傳統,如“大一統”的政治思維方式,追求統一的民族心理,多民族共同相處之道等等,它們構成了中國國情的一部分,對于這些內容就不能簡單地貼上王權的標簽了事,而應深入分析其形成的心理機制、社會原因并加以調適、轉化、引導,在此基礎上走出一條“中國道路”來。
要用歷史的眼光看待國學,文化是有階段性、時代性的,“經濟發展的程度大體也決定了文化的發展程度”,而國學、儒學的內容“是上個歷史時期的東西,從中國現代化進程看,其中固然有可取的養分,但從體系看,更多是阻力。
當前國學的使命就是創造出與我們正在努力建設的民主、和諧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的,滿足廣大人民精神生活需要的.新文化,這當然需要通過弘揚傳統優秀文化同時吸取外來先進文化并加以融合、創造之來實現。
更重要的是,對傳統文化的積極弘揚,本身就是建立在對傳統的客觀分析之上的,包含了對傳統負面內容的批判。我們只有首先了解了哪些是傳統的積極面,哪些是消極面,然后才能去做正面的弘揚。同樣,我們提倡、弘揚正面的價值觀,也就是對傳統消極內容的批判和否定。
讀國學經典心得體會5
國學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對中國政治、經濟、軍事等各方面都有影響極大,對于傳承文明,增強民族凝聚力,以及中華民族的復興都起著重要作用。
“長襲宿收,風神凝遠,制行峻潔,望而知其為貴介公子”。國學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對中國政治、經濟、軍事等各方面都影響極大,對于傳承文明,增強民族凝聚力,以及中華民族的復興都起著重要作用。中國的國學思想,是中華民族共同的血脈和靈魂,是連接炎黃子孫的血脈之橋、心靈之橋。
世界上任何一個民族,要想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必須具有自己獨特的文化,而中國的國學就具備這種獨一無二的特質。國學經典中蘊藏著中華五千年歷史智慧的精髓,構成了我們精神生活的客觀環境,維系著中華文化之根。
“國學”一詞,最早出自章太炎先生《國故論衡》及《國學概論》的演講,它以先秦經典和諸子學說為根基。涵蓋兩漢經學、魏晉玄學、隋唐佛學、宋明理學和同時期的漢賦、六朝駢文、唐詩、宋詞、元曲與明清小說以及歷代史學等內容,形成了恢宏的“經”、“史”、“子”、“集”四大部分,其內涵源遠流長,博大精深。
國學智慧涵蓋了“四書”、“五經”、老子、莊子、偈語、禪機、二十四史、唐詩、宋詞和四大古典名著,它是萬億卷帙的古代文獻,體現了中國人對于生命和世界的理解。國學體系以“儒”、“釋”、“道”三家學問為主干,又分為文學、藝術、戲劇、音樂、武術、菜肴、民俗、婚喪和禮儀等支脈,為青少年汲取知識,了解民族傳統文化提供了一個便捷的`渠道。
國學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它對中國歷朝歷代的政治、經濟和軍事等方面影響頗深。對于傳承中華文明、增強民族凝聚力和民族的復興也起著重大的作用。作為炎黃子孫。每一個青少年都應該了解和熟悉國學,讓古人的思想和智慧時常充盈在心田,通過學習國學知識,提高自己的理解力,形成積極向上世界觀。
每一個中國人都應該了解和熟悉國學,根據國學所倡導的精神指引,“正心”、“修身”、“齊家”,成為一個品質高尚、行為規矩的人,對國家和社會都能起到積極、正面的作用。推廣國學關系到民族素質的提高,關系到中國青少年的健康成長。國學的精髓是“天人合一”,體現了人與自然、人與社會的和諧關系,這又是構建和諧社會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
【讀國學心得體會】相關文章:
讀國學心得體會02-02
讀國學的心得體會10-23
讀國學經典心得體會01-07
讀國學經典的心得體會范文12-01
讀國學經典心得體會29篇[實用]01-31
教師讀國學經典心得體會03-30
讀國學經典的心得體會范文通用【3篇】09-21
讀國學經典心得體會通用8篇01-25
國學心得體會1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