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論語有感(集合15篇)
讀完一本書以后,相信大家都增長了不少見聞,記錄下來很重要哦,一起來寫一篇讀后感吧。那么我們該怎么去寫讀后感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讀論語有感,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讀論語有感1
論語是組成中華文明階梯的重要典籍,它以人為根本,以學習為方法,為人們構建了一座完美的道德殿堂,引導和構建了中華民族的標準道德規范。
近幾天來讀論語,看完了論語第一篇“學而第一”。透過書頁,我似乎能感受到先賢的治學之道。時光飛逝兩千年,我作為一名二十一世紀的學子,接受現代化的教育,細想之下,古今之間的治學之道有同有異。
同,同在學習態度上。勤奮專注是古今共同推崇的優秀學習態度。
異,異在學習內容和學習方法上。
古時,人們可以黃燈白卷,從小就苦讀圣賢書,筆耕不輟。他們學習的第一課是—怎樣做人。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行有余力,則以學文。”儒家的仁和禮,道家的清和靜,墨家的節儉和和平;黃香溫席的孝,孔融讓梨的悌,尾生抱柱的信,都是古人學習的必修課。只有通過了這關,才有繼續學習的基礎。有子曰:“賢賢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與朋友交,言而有信,雖曰無學,吾必謂之學矣。”可見,學做人對古人治學有極大重要性。然后,讀諸子,通經略,破萬卷書,行萬里路,下筆如有神,出口成文章。古時有“士大夫三日不讀書,便覺說話無味”之說。文學修養是古人學習進修之法。作文寫賦,是全社會普遍之事,一致有“橋頭窗口門扉處處處貼對聯”之景。
古人治學,側重學人文素養以及文學功底。
今人治學,注重德智體美全面發展。數學教給人們嚴謹,英語開拓了人們的國際意識,搭建起文化溝通的平臺,自然科學教人們站在更高更理性的角度上看世界,歷史使人明了為人處世之道,體育強健人們的體魄,藝術,豐富了人們的`生活,德育教人們做人的道理。不過,今人看待仁義信孝等傳統道德的眼光開放了,德育觀念也從傳統的書本教學轉移到社會教學中。至于文學修養,今人主張在學習中綜合提升寫作演講等語言能力。應用文,網絡文學就是這一觀點的佐證。
今人,古人治學內容與方法不盡相同,各有長短,各有千秋。總之,都是為了適應當時的社會結構,并間接的影響了社會風氣。以古為鑒,今天的社會雖然穩步繁榮發展,但美中不足的是,社會中仍然有些不盡人意之處。君不見,八層有人欲跳樓,樓下多人齊喊好;君不見,老人病到馬路旁,無人敢去幫扶將。
知識上的缺陷可以用道德去彌補,道德上的缺陷卻不能用知識去彌補。我黨歷來提倡法治德治并重。我們高中生更應在遵紀守法之余,加強思想道德修養,多讀書,接受傳統文化的洗禮,先學做人,再學知識,夯實道德基礎,在學習生活中游刃有余,“從心所欲而不逾矩”地耕耘與收獲。
讀論語有感2
《論語》蘊含的道理實在是太多了,而且都是精華。我的理解雖然有限,但也理解了好多語句。
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這句話的意思是:光讀書不思考,你體會不到其中的精華;光思考而不去讀書,你也體會不到其中的精粹;又思考又讀書,你一定能體會到其中的精華。就像我們進食一樣,如果只嘗它表面的滋味,而不細細品味,就不會嘗到它的精華;如果只細細品味,而不嘗它表面的'滋味,那也不會嘗到它的精華。兩全其美,那才好。
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這句話的道理就是:見到品德高尚、熱愛學習的人,我們就應該像那種人學習;見到品德低下、不熱愛學習的人,我們就應該反問自己是否有像那種人的行為。有時候,我考試成績不是非常優秀,但是自我感覺很好,因為還有好多同學的考試成績比我差。其實這樣的想法是不對的,連兩千多年前的孔子都知道這樣的想法是會讓自己退步的。
我十分佩服孔子的智慧 。孔子在兩千多年前說出的經典道理,世人都應該遵守。《論語》的內容非常深奧,我一時還理解不過來,在以后的成長過程中,我要慢慢地體會它的精華。
讀論語有感3
千年槍林彈雨掀起一股股腥風血浪,史書頁頁更新追溯歷史的跌宕起伏,不論是楚大人的沉吟澤畔九死一生亦或是屈原的含冤投江,任何一代皇帝的前朝千絲萬縷的糾葛與暗藏殺機,波波不止的沙場,皆未動搖自漢武帝立《 論語》為“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地位。
如廝,儒家寶典的代代相傳,鑄就了有助成長為仁恕兼備的禮儀之邦的基礎。可笑的是現實總是背道而馳,歷史一直如孕育盤古般地微妙變化著,“仁,義,禮,自,信”逐漸成為一種華而不實的一番言辭,“恕”缺乏了人們客觀意識的反省以及主觀能動性,不務實地以自我為主力從而扼殺反對自己的勢力。積少成多,當今的社會才表面風平浪靜實則一團污穢。個人所得以及美貌、物質享受的獨攬,無不揭示著自己的丑行,空負儒家傳承子孫的冠冕。
人走茶便涼,月也有陰缺,紅顏彈指老,歲月縱去,人老珠黃,狡兔死,走狗烹,一切只是過眼煙云罷了。人赤條條的來,終是赤條條的去,不管你是否富馳騁的奧迪,碩大圓潤的珠寶,還是傾城傾國的美貌,德高望重的地位,亦或者是叱咤風云的權利,一切終了,你帶不走什么,也無法再帶來什么。毫不掩飾的說,與其如此,倒不如好好塑造自己的品尚舉止,天然去雕飾的氣質總比端著紅肥綠瘦滿頭珠翠要清新爽朗得多。
亡羊補牢尚未晚,放下你的私欲與俗世紅塵的念頭,寬下心來,坦蕩地接受“論語”的洗禮。自然了,并非日夜廢寢忘食地吟誦,更講究的是“悟”。《論語》其實不需要刻意記住,依照著畫葫蘆,那樣終究是竹籃打水一場空,不若修身養性,靜默中思考孔子的教誨。
閑余時,我喜歡伺候筆墨。每每在硯臺前,一切盡在不言中,皆仿佛平靜如水,只余墨錠與墨塊水乳相溶的糅合,那“紗帷晝暖墨花春,輕漚漂沫松麝薰”的墨跡斑斑點點,透露著平和安寧的韻致。也許,品味人生,就只是在一點墨漬的裊裊尾跡中隱隱彰顯的。品墨“形骸寄文墨,意氣托神仙”,“毫墨時灑落,探玄有奇作”。墨道似心如止水文趣兼備.儒學經典皆以墨寶凝聚傳承,儒士更是不能一日無墨,興許這樣的`閑適人生也只有儒士墨人品茗追求了。于丹曾云“終極傳遞的是一種態度,是一種樸素的,溫暖的生活態度,孔子并以此來影響著他的弟子。”我愚見作“心平氣和”。
墨是個和氣淡泊的秉性,與誰都志趣相投。老百姓的門檻兒也進得,官府機構也進得,不卑不亢,不做寵物狀,能與琴棋書畫詩酒共發雅性。在儒家士人眼中,平和、寬恕、仁愛是思想的根本,是中庸之道,即在墨道講求要身心皆“怡”、融于其身的哲理就與《論語》的真諦不謀而合了。
品味人生,修身養性的理論就蘊含在這看似來來回回就幾句輕描淡寫的“子曰”“曾子曰”“自貢問曰”中,然而卻使受益者充分享受生活,度好人生春秋。我不敢趾高氣昂地說自己嗜儒如命,但也是樂于的,我真心相信當人能擁有像論語一樣高潔的氣度,坦蕩的胸襟,曠達的心志,超逸的性情和淡泊的心態時,那么自己的情操和生命亦就融入血濃于水的自然狀態,與山河流水大地靈氣仿若指甲與肉般形成不可分離的貼合,才無愧于祖先,無悔于自己,也才能如孔夫子教導我們那樣享受人間世道,尊崇“仁,義,禮,自,信”,找到內心深處的安寧。
讀論語有感4
子曰:“父母在,不遠游,游必有方。”孔老先生告訴我:父母健在時就不要長時間離家遠行,如果不得已要離家遠行,必須要有一定的去向。我似乎還沒有獨自遠行的經歷,但在外時父母的牽掛,卻深深地牽引著我。
一次,我去上英語課,爸爸囑咐我到了學校給他打個電話。可當我到了那里準備打電話時,突然忘記了爸爸的手機號,手里拿著手機,心里萬般無奈,傻傻的笑著。等下了課,一個熟悉的身影出現在我面前,是爸爸!他責備我的大意,讓他擔心。現在想起來都很愧疚,好友的電話倒背如流,可每天在自己身邊的父母的電話,卻忘的一干二凈,真是悲哀!子女永遠是父母的'心頭肉,從我們呱呱墜地的那一刻起,一條無形的紐帶,便將我們緊緊系在一起,每天回家可以開到父母臉上的笑容,遭遇挫折時可以得到父母的鼓勵,在外遠游時可以聽到父母的叮囑,原來,這就是幸福……
子曰:“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孔老先生告訴我:君子總是心胸寬廣坦蕩,小人常常憂愁悲傷。一般人很難有海納百川的胸懷,總是會為一己私利勾心斗角。我承認,我并不是一個很能寬容他人的人,我也會有“陰謀”,也會有心計,可其他人何嘗不是呢?人是一個矛盾的組合體,總是在自我意識了掙扎。傷害過自己的人,覺得應該讓他們付出代價,可真正想要“報復”時,卻又于心不忍,慢慢的,自己在這些小事上糾結,把自己弄得很累,心累了,還會快樂嗎?后來,我學著去理解他人,去寬容他人,傷害我并不是他們的初衷,只是我自己這樣想罷了。漸漸地,心中沒了先前無所謂的困擾,多了一份坦然,生活變得簡單而快樂。原來,寬容他人是一種幸福……
子曰:“益者三友,損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損矣。”孔老先生告訴我:有益的朋友有三種,有害的朋友有三種。同正直、守信用、見聞多的人交友,就有好處。同虛假做作、諂媚奉承、花言巧語的人交友,就有害了。我喜歡交朋友,但有因為交友標準有些“偏”,所以至今也只有幾個“死黨”而已。俗話說:朋友多了路好走。“叫到一個知心朋友,受益一生,正直的人教會我不偏袒他人,守信的人教會我言而有信,見聞多的人讓我學到更多的知識,大家共同進步。原來,與朋友談天說地、互訴衷腸是一種幸福……幾千年前,孔子用一字一句,記下了人生的真諦,幾千年后,我從這一字一句中,感受幸福的氣息。論語讓我明白了什么是幸福!
讀論語有感5
《論語》中讓我感觸最深的一句話是: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孔子對流水的感嘆,融進了他對時光飛逝,人生苦短的感嘆。用逝水象征時光的流逝DD一種促人及時行動的緊迫感,一種生命價值只有在奮斗中才會實現的歷史責任感,都在一聲嘆息中流露出來,帶給人無盡的思考。
時間DD是世界上最快而又最慢、最長而又最短、最平凡而又最珍貴、最易被忽視而又最令人后悔的東西。一步步、一程程,已經走了多遠,永不停留,走過秒、分、時、日,又積成日、月、年代。高爾基說過:“時間是最公平合理的,他從不多給誰一分。勤勞者能叫時間留下串串果實,懶惰者的時間留給他們一頭白發,兩手空空。”我們不能讓時間停留,但可以每時每刻做些有益義的事。
時間就是金錢,時間就是生命,時間就是前途。時間老人對每一個人都是公平的,不多也不少。時間老人對每個人又是不公平的,在同樣的時間內,人們的收獲卻不同。所以我始終相信“珍惜時間的人時間也會珍惜他‘”這句話。懂得珍惜時間的人會好好地使用一分一秒。因為他們知道時間是寶貴的.。如果你會把握時間,你就會把握生命,你才不會虛度人生,如果你虛度人生,那么在你虛度的一分一秒的時間里,你可能不會感覺到什么,然而有一天你去計算,你會覺得浪費的時間可以干很多你沒時間干的事情。這時,有的人懊惱,有的人想禰彌補,但這是無濟于事的。俗話說的好“一寸光陰一寸金,寸金難買寸光陰”。如果你不想自己以后后悔,那么現在你就要珍惜時間。歷史上凡是有成就的人都十分珍惜時間。偉大的科學家愛因斯坦與朋友約會,他站在橋頭一邊等一邊在紙上寫著,雨淋濕了衣服,他也毫不察覺。朋友來了滿懷歉意的說“不好意思,耽誤了你寶貴的時間”愛因斯坦卻興奮地說:“我非常有意義地度過了這段時間,因為在這些時候我又想起了一個出色的想法。”時間是寶貴的,它總是不知不覺地從我們身邊流走。你是想把它當作日歷一天天撕下去,到最后只留下一個生銹的日歷夾嗎?因此我堅信珍惜時間的人才會擁有美好的明天。
讀論語有感6
當我翻開那本厚重而又不厚實的泛著濃厚的油墨氣息的千古佳文時,我再一次的,被震撼了!
《論語》是記錄孔子以及其弟子言行的語錄體散文。其內容,涉及政治、教育、禮樂、處世等等,是儒家文化基礎所在。它不僅對中國文化的發展產生深遠影響,在東亞乃至歐洲也有重大影響,是中外人士研究中國文化的必讀之作。
打開《論語》,我像是穿越幾千年的時空隧道,孔子留下了許多使我們對生活,對學習永久反思,并值得我們借鑒的文字。他的言行深及學習,孝道,德行,為政。使我驚嘆不已!其中,令我印象最深的要數:孔子的快樂人生觀!
其實,人這一生中,總會遇到這樣那樣不如意的事情:《論語》中說到,有一天孔子的學生司馬牛憂傷地說:別人都有兄弟,偏偏我沒有。孔子的另一個學生子夏就說:“商聞之矣:死生有命,富貴在天。君子敬而無失,與人恭而有禮,四海之內,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無兄弟也?”這代表了《論語》所倡導的一種價值觀念:人首先要能夠正確地面對人生的遺憾,要在最短的時間里接受下來。每個人相對與他人都有不如他人的地方,或者某天不如意的事情“砰”地降臨在你的身上。如去年的地震中的青海玉樹人,特大山洪泥石流的甘肅舟曲人。他們(她們)有的瞬間失去了父母、兒女、兄妹等親人;有的瞬間失去了熟悉的家園,這時要他們(她們)用怎么的心態來面對?!天災,人們無法預見、有時又無法避免。在天災已經發生時,只有去接受它。不要過分地糾纏在里面,整日呼天搶地,這只會加重你的苦痛,就像魯迅筆下的祥林嫂一樣。
然而,我們的第二個人生態度就是盡自己的可能、用自己的能力做事去彌補遇到的.遺憾。災害已發生、悲劇已上演、迅速地正確面對這些困苦,思考如何去減少損失、重新站起來。此時,支持我們站起來的是內心的淡定與坦然。《論語。憲問》中談到“仁者不憂,智者不惑,勇者不懼。”如果你心懷很敞亮,內心很仁厚,你就有一種坦然的勇敢,去直面你的悲痛與遺憾。當一個不幸降臨了,悲痛是難免的,而最好的辦法就是讓它盡快過去,這樣我們才能騰出更多的時間去做更多有價值的事情,我們才會活的更有效率,更有好心情。
如何做人,是一個終生的課題。《論語》告訴我們許多為人處世的道理,這是一座思想的寶庫。認真地研讀,細心地體會,努力地實踐。我們的境界必將得以提升,我們的人生一定會產生積極的變化。讀《論語》令我受益匪淺。今后,我還要更加細讀《論語》,細讀這中華悠悠千年的智慧,讀懂這其中的做人道理與處事方法,品嘗這暖暖的心靈美味。
讀論語有感7
假期里,我讀了許多《論語》故事。給我印象較深刻的是:“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意思就是說:若幾個人走在一起,那么,其中必定有可以當做老師的人。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每天都要接觸很多人。而每個人都有他一定的優點,值得我們去學習,能夠成為我們的老師。
就說說我們班上吧。在這49人的集體里,就有游泳猛將、繪畫能手、書法好手、象棋高手……有的鋼琴彈得非常棒,有的能歌善舞,有的跑步飛快,還有的.閱讀能力超強……
我們就應該向身邊的這些同學學習,學習他們的長處,才能不斷提高自己。這樣,我們就像是萬綠叢中的小苗,在陽光的照耀下,雨露的滋潤下,不停地吸收著大地豐富的養分,這樣才能茁壯成長。
高山,是一塊塊的小石頭堆積起來的。大海,是一點一滴的水珠匯聚起來的。你若想要有高山的情懷和大海的淵博,那么,就要從平凡的人身上汲取他們的點滴之長。
讀論語有感8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這一則讓我深刻地理解到了學習和做人的方法:對于知識,學只是一個認識過程,習是一個鞏固過程,要想掌握更多知識,必須學與習統一起來,只有用知識豐富自己的頭腦,才能成為一個有價值的人。這短短的一則語錄讓我聯想到了我身邊的人,他們憑借著自己的'才能和毅力。努力學習,溫習,最終成為一個才華出眾的人。
我們不也這樣嗎?如果我們被憂心煩惱甚至怨恨蒙蔽了雙眼,那么勢必會影響自己的工作和學習。子曰:由!悔文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這一則短短的語錄讓我了解到了學習的態度:實事求是;在探求學問或了解事物時,應取誠實的態度,千萬不能不懂裝懂,這也讓我聯想到了孔子,在《兩小兒辯日》中,兩個小孩請孔子判定誰是誰非,孔子不能判定誰是誰非,但是這兩個小孩并沒有嘲笑孔子的不知。
反映了古人認識自然、敢于獨立思考,大膽質疑和精神也反映了孔子的實事求是。作為中國早期著名的教育家,孔子的教育理論和學習理論對于后世的人們一直有著指導意義,我們今天還可以從中受益。朋友,多讀一些好書可以讓我們學到更多,心動不如行動,試試看!
讀論語有感9
中華民族的文明上下五千年,創造了無限光輝,留下了無數的瑰寶。《論語》就是其中一顆閃閃發亮的鉆石,《論語》無論從何種角度來說,都是一部經典。它是儒家的文學作品,記錄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影響了從古至今一代又一代的人。其中可學習的內容頗豐。
如何做人。在孔子看來,“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孔子將“仁德”看作是做人的根本,認為只有在仁德的基礎上做學問、學禮樂才有意義;認為只有仁德的人才能無私地對待別人,才能得到人們的稱頌。仁德的外在標準是:“剛、毅、木、訥”;而實踐仁德的五項標準是:“恭、寬、信、敏、惠”。按照仁德的標準,做到“修身”、“克己”就可以達到“仁”的境界了。
如何學習。孔子提倡的學習方法有“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等。在學習內容方面,孔子主張要廣博,不能單一,不能偏頗。他還強調學習要先確立明確的目的,表明學習的重點在于“學以致用”。
如何施教。孔子主張“有教無類”、“因材施教”。在孔子看來,教育的目的除了用仁義禮凈化人們的靈魂,協調人們的社會行為之外,其最重要的目的在于培養具有仁義之心的“士”和“君子”,這也就是其著名的`“學而優則仕”的教育思想。
如何為政。孔子認為一切正直懂禮、并且具備一定為政能力的人都可以從政。但是要求從政者必須勤勉忠誠,言行一致,有處理事情的遠見卓識。
如何塑造君子人格。儒家所謂的“君子”重在強調對人格的追求,要求君子處處嚴于律己,重視自我修養,重義避利,追求道義。認為君子應當重視提高自己,在有生之年對社會多作貢獻。
如何治國安邦。孔子認為治國的根本在于人倫綱常;治國的前提在于君主要重視仁德、以身作則;治國的基本方法就是“選才、富國、育人、立法”。
《論語》讓后人與經典同行,與圣賢為友,學習前人的智慧,豐富自己的人生。
讀論語有感10
《論語》是一部文學巨作,就在三年級,號稱“書癡”的我有幸與這位“良師益友”相會。初識《論語》三年級下學期的一個周末,媽媽送給我一本包裝精美的《論語》,飽含深情地說:“劉偉,送給你《論語》,希望你能從這本書中獲得啟迪,成為一個品學兼優的好學生,好嗎?”我的眼睛睜得大大的`,向媽媽投去確認的目光。從此,我與《論語》結下了不解之緣,每天讀《論語》背警句成了必做的功課,一年時間,我順利地背完所有的警句,媽媽恭敬地把書安放在書柜中。不可無志一次考試考砸了,我失落不已,整天悶悶不樂。失落中,我望望書柜,發現了媽媽給的《論語》,書上早已有一層薄薄的塵土,輕輕拍打了幾下,書還是那么新,我翻開書,一條條名言警句應接不暇,忽然,我的目光盯在了“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這條名言上,我陷入了沉思……是啊,一國的軍隊,可以被奪去主帥,但是做為一個平民百姓,志向卻不能喪失。
我只是經歷了一點挫敗,就變得失魂落魄,喪失了志向,像一只迷途的羊羔。今天失去志向,明天的人生就沒有了規劃,這怎么行?想到這里,我再也坐不住了,打起精神來,恢復了斗志,翻開語文書,開始重新學習……知錯就改“你怎么又犯?屢教不改,這都第幾次了?今晚我打你家長電話。”聽著老師的數落,我羞愧地低下頭。上課講話,成了我的一大“憂點”。不管上什么課,我的嘴皮子總是閑不住。老師課上得繪聲繪色,我也講得不亦說乎。老師多次提醒,我卻不以為然。媽媽知道了我的“壯舉”,語重心長地對我說:“人非圣賢,孰能無過。過而不改,是謂過矣。”是呀,有了錯誤不改正,那才是真正的錯誤。課堂上我多次講話,還屢教不改,真是犯了大錯。
我暗暗下決心,一定要把這毛病給改掉。從那以后,上課時,我專心致志,積極發言,成績飆升,老師表揚,媽媽欣慰地笑了。戰勝自我別以為我多嘴膽子大,其實,我最怕上臺演講。那回班干部競選比賽,我因為膽小怯場,不敢上臺演講,失去了競選的機會。回到家里,我傷心地哭了,媽媽來安慰我:“見義不為,無勇也。”我馬上止住眼淚,盯著媽媽看……對啊!一個人面對該挺身而出的事情不敢去做,是怯懦的表現,我對上臺演講怯場,也是一種懦弱。我明白了世界上沒有令人害怕的事,所謂恐懼,都是人自己造成的。我身為堂堂男子漢,要想將來有成就,必須戰勝自己。于是,我開始挑戰自己,當組長,收發作業;當值日班委,管理當天班級紀律。日久天長,我成了老師的助手,班級的功臣,因為我當“官”的一天,絕不會讓班級紀律扣分,同學們背后戲稱我“管家婆”,我也坦然地接受這個“雅號”。“半部論語治天下”,這對我太遙遠。不過,我會永遠誦讀它,讓《論語》伴我一路成長!
讀論語有感11
寒假,我讀了些《論語》,其中令我感悟最深刻的是孔子的名言“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意思是幾個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可以做我老師的人,我選擇他們的優點去學習,他們身上的缺點,我用來檢查自己加以改正。我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長處和短處,要虛心地學習別人的長處,而要改掉自己身上的短處,使自己不斷地進步。從這里我又想到了孔子的另一句話,“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見到好的我就要向他學習,見到壞的就要反省一下自己有沒有這樣的錯誤。做到有則改之,無則加勉。
我們偉大的孔圣人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一次,孔子周游列國途中被幾個孩子擋住了去路,其中一個叫項橐的孩子說出了擋路的原因,孔子認為有理,見他聰明,就又提了一些問題。項橐對答如流,孔子便虛心地向他求教了!那么有學問的孔子都虛心地向一個小孩學習,何況我們這些小學生呢?更要虛心好學啊!
觀光電梯的發明也說明了這一點。有一個酒店因原來的電梯不夠用而請來了建造師和工程師設計新的'電梯。建造師和工程師一致認為在每層的樓板都要開一個孔,以便安裝新的電梯。一個清潔工聽到他們的談話,就建議把電梯建在酒店的外墻上就省事多了。建筑師們眼睛一亮,連聲叫好,觀光電梯就這樣誕生了。因為建造師虛心地聽取了清潔工的意見,才有了觀光電梯的誕生。如果建造師們看不起清潔工,不虛心聽取他們的意見就不能誕生今天的觀光電梯。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長處和短處,只有不斷地吸取別人的長處,改正自己的短處才能成為一個好學的人,一個不斷進步的人。
讀論語有感12
《論語》這本書匯聚了春秋時期的大儒學家孔子云游四海、輔佐君王、教育弟子時曾經說過的話,讀《論語》有感作文400字。聚集了孔子畢生的心血,處處展現了儒家“仁”的思想結晶。
此書總共有十三篇。自古以來都是用于教學和治理國家的。常言道:“半部論語治天下”。可見它的作用是如此之大呀!
讀完此書后,我印象最深、感覺也是最有用的一句話是“三思而后行,行而再思也”。在如今的法治社會里,做任何事不僅要有實力,最關鍵是要有智慧的',在任何情況下,一定要保持頭腦清醒,再三思考,做到沉著冷靜,不能魯莽,這樣才能做出一番事業,讀后感《讀《論語》有感作文400字》。同樣,我們在學習中,每件事都要多問幾個為什么,這樣才能開動我們的腦筋、豐富我們的知識;在平時考試中,每一道題解答前一定要審清題目的意思,經過全面的思考后再下筆解答,力爭做到做一題對一題,因為“磨刀不誤砍柴功”,省去了做完考卷后再重新思考重新答題的時間。
可見,孔子的知識淵博,《論語》的博大精深,他所宣揚的儒家思想,至今仍是我們做人做事的基本準則。
讀論語有感13
讀《論語》有感《論語》是記載孔子及其部分弟于言行的語言,孔子死后由他的弟子及再傳弟子輯錄而成。這是一本十分值得讓人去閱讀,去品味的書。
四年級起,我便開始閱讀這本書,這里面記載了孔子關于政治、哲學、教育、倫理、文學、藝術的道德修養各個方面的言論。
每當一有時間,我會棒著它貪婪地看。里面讓我印象最深刻的是這么一句:子貢問曰“孔文子向以謂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這句話的意思就是:子貢問孔子:“為什么孔子的謚號是“文”呢?”孔子說:“他聰敏好學,不以向地位低下的人請教為恥導,所以謚足是“文”。”
讀了這句話,讓人有所深思。是的,我們在學習上能不恥下問,虛心請教別人,就一定會有所提高。可是有的同學認為問別人會顯出自己的笨、不聰明、這是不對的。你想想,連孔子這樣的大人物也請教過別人我們就不能嗎?孔子認為,什么人都不是生下來就有學問的.,所以他遇不懂的問題總是虛心向別人請教。所以,我們小學生就更要虛心地向別人請教了。不懂就問,不要感到羞恥,不會就不會,正所謂知只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知道是知道,不知道是不知道,不要不懂裝懂,要虛心地去向別人請教。
《論語》這本書讓我受益匪淺,讓我從中得到的樂趣不計其數。大家需多讀這樣的書。因為,它值得你用心去閱讀。
讀論語有感14
《論語》是春秋時期孔子思想的集大成之作,也是中國古代思想文化史上的經典著作。《論語》給了我們很多關于人生哲理的思《《論語》是春秋時期孔子思想的集大成之作,也是中國古代思想文化史上的經典著作。《論語》給了我很多關于人生哲理的思考,讓我深深地受到了啟發。
這個寒假,我認真研讀了《論語》這本書,得到了許多感悟。
從《論語》中,我們可以看到孔子的人生態度,他認為一個人應該有正直的道德,堅持自己的原則,勤奮學習,不斷提升自己,以此來推動社會的進步。此外,孔子提倡了“仁”的思想,他認為只有具備了仁德,才能夠做到真正的“仁”。《論語》是儒家典籍中的經典之作,記錄了孔子的思想和行為,以及他的弟子們的言行。這本書的內容讓我深受啟發,改變了我的思維方式,讓我更加自律,更加積極向上。而且《論語》里有許多關于禮節、道德、道義、仁慈、智慧、學習、政治、社會、家庭等方面的教誨,這些教誨讓我們看到了孔子的偉大,也讓我們更加深入地理解了儒家文化。比如《論語》中有這樣一句話:“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孔子提倡的是通過學習來提高自己的素養,他認為只有不斷學習,才能夠更好地實踐道德和道義。這句話激勵著我,讓我更加努力地學習,以達到自己的目標。另一句名言是:“君子之交淡如水。”孔子認為,君子應當坦誠相待,不要有任何欺騙行為。這句話讓我認識到,友誼不是用金錢來買的,而是用真誠來建立的。《論語》中還有一句名言:“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孔子認為,學習是一個持續的過程,只有不斷學習,才能夠更好地實踐道德和道義。這句話讓我認識到,學習是一個永無止境的過程,只有不斷學習,才能夠不斷進步。
《論語》是一本經典的.書,其中的名言深深地影響了我的思維和行為,讓我更加自律,更加積極向上。它讓我明白,只有不斷學習,才能夠更好地實踐道德和道義,只有坦誠相待,才能夠有真正的友誼,只有愛自己,才能夠真正愛別人。|論語》是春秋時期孔子思想的集大成之作,也是中國古代思想文化史上的經典著作。《論語》給了《論語》是春秋時期孔子思想的集大成之作,也是中國古代思想文化史上的經典著作。《論語》給了我們很多關于人生哲理的思考,讓我們深深地受到了啟發。
從《論語》中,我們可以看到孔子的人生態度,他認為一個人應該有正直的道德,堅持自己的原則,勤奮學習,不斷提升自己,以此來推動社會的進步。此外,孔子提倡了“仁”的思想,他認為只有具備了仁德,才能夠做到真正的“仁”。考,讓我們深深地受到了啟發。從《論語》中,我們可以看到孔子的人生態度,他認為一個人應該有正直的道德,堅持自己的原則,勤奮學習,不斷提升自己,以此來推動社會的進步。此外,孔子提倡了“仁”的思想,他認為只有具備了仁德,才能夠做到真正的“仁”。
讀論語有感15
《論語》這本書匯聚了春秋時期的大儒學家孔子云游四海、輔佐君王、教育弟子時曾經說過的話,讀《論語》有感作文。聚集了孔子畢生的心血,處處展現了儒家“仁”的思想結晶。
此書總共有十三篇。自古以來都是用于教學和治理國家的.。常言道:“半部論語治天下”。可見它的作用是如此之大呀!
讀完此書后,我印象最深、感覺也是最有用的一句話是“三思而后行,行而再思也”。在如今的法治社會里,做任何事不僅要有實力,最關鍵是要有智慧的,在任何情況下,一定要保持頭腦清醒,再三思考,做到沉著冷靜,不能魯莽,這樣才能做出一番事業,小學六年級作文《讀《論語》有感作文》。同樣,我們在學習中,每件事都要多問幾個為什么,這樣才能開動我們的腦筋、豐富我們的知識;在平時考試中,每一道題解答前一定要審清題目的意思,經過全面的思考后再下筆解答,力爭做到做一題對一題,因為“磨刀不誤砍柴功”,省去了做完考卷后再重新思考重新答題的時間。
可見,孔子的知識淵博,《論語》的博大精深,他所宣揚的儒家思想,至今仍是我們做人做事的基本準則。
【讀論語有感】相關文章:
讀《論語》心得09-21
讀論語的心得04-23
讀論語有感11-07
讀《論語》有感09-21
讀論語有感11-15
(經典)讀《論語》有感09-22
讀《論語》有感11-13
讀論語心得范文08-30
讀《論語》心得通用11-21
讀論語的心得感悟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