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中國文化概論心得體會
當我們經過反思,對生活有了新的看法時,不如來好好地做個總結,寫一篇心得體會,從而不斷地豐富我們的思想。應該怎么寫才合適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中國文化概論心得體會,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中國文化概論心得體會1
中國文化概論集合了中國古代文化與現代文化,使我對中國文化有了更進一步的了解和接觸,培養了對中國博大精深的文化的愛好,擴大了知識面,提高了思維能力和明辨是非的能力。里面的許多知識可以作為背景知識,對閱讀其他書籍有很大的幫助。最重要的是,這門課令我更加的了解自己和自己所處的國家。
通過這門課的學習,我對儒家文化、道家文化、佛教文化、周易文化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學習和掌握了儒、道、釋、易等中國傳統文化主要組成部份的來源、產生與發展過程和主要思想內容,認識其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各自的地位、影響及其固有價值和現代意義,感受到了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源遠流長。
這門課讓我進一步了解儒家文化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儒家文化是一種禮樂文化。這種禮樂文化是中國古代文明的重要標志,也是東方文明的象征。在中國歷史上,儒家文化對塑造中華民族的民族精神和國民性格)所起的作用,是無與倫比的。就儒家文化傳統而言,它既已融入中國文化傳統,其精神價值必然活在中國文化之中,成為中國文化再創造的生命之源。經過創造性轉換,傳統的儒家文化將構成新文化的要素之一,而與現代社會生活融為一體。正是在這一意義上,儒家文化可以獲得其定位。有了這樣一個定位,將會對儒家文化有更平實的客觀的理解。儒家思想自產生之日起就頗受矚
目,其側重社會取向的價值觀,富有倫理特色的政治觀,追求自我完善的道德觀,在中國封建時代長期成為官方的統治思想。儒家思想,在世界觀方面,它是理性的;在人生目的方面,它是功利的;在處理人際關系的態度方面,它是和諧的。凡此都與現代社會的觀念有著相似或相通的地方。所以說,在市場經濟的今天,儒家思想依然有其正面的價值和積極的'影響。可以說,儒家思想是構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倫理不可或缺的重要思想資源,挖掘它的積極面,對市場經濟有著建設性作用,對現代管理也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
當代社會隨著科學技術和現代工業的發展,人們在變得更加理性的同時,也更加物欲化。迫切需要一種理論指引我們重新步入正常的發展軌道。諾貝爾物理學獲獎者漢內斯阿爾文博士就說過:“人類如果要在2l世紀生存下去,必須回到2540年前去吸取孔子的智慧!” 《孟子》是儒家學說的全面發展,提出了仁政學說。其主張實質有兩點:即給每個農戶“五畝之宅”和“百畝之田”。在此物質基礎上,再對人民進行文化教育,培養高尚的道德情操,樹立良好的社會風氣,就能使天下歸順。從公司管理的角度看,無非也是首先滿足不同層次員工的基本物質需求,在此基礎上,利用公司的文化影響他,進而形成良好的企業文化氛圍,從而使管理順暢、高效,這是公司內的“仁政”。
儒家講究天人合一,君子以自強不息,應該說對當今世界的和平發展、和諧社會的構建等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作為身處21世紀劇變洪流中的現代中國人,要在挑戰中去把握機遇,就更應當以處變不驚的冷靜、理性和客觀,去重新審視包括儒家文化在內的中國傳統文化,發掘蘊藏其中的具有鮮活生命力的文化基因,加以繼承和創新,進而去開創國家和民族的未來。
中國文化概論心得體會2
原本以為《中國文化概論》這門課會是一門枯燥乏味的課程,可當我自己坐在課堂里感受武才娃為我們展現的中國文化精髓的時候,我發現這卻是一門很有教育意義的課程。中國文化概論集合了中國古代文化與現代文化,使我對中國文化有了更進一步的了解和接觸。武老師通過很多經典的歷史典故和名人名言告訴我們傳統思想文化要發展就必須與現代文化相結合,做到議古論今。武才娃老師在授課的時候,也以此為宗旨來挖掘傳統思想文化的真精神,突出其實際價值,尤其是針對社會熱點和難點問題,作出深入的哲學思考和詳盡的講解,試圖為我們這些年輕人的.道德重建提供思想文化資源與憑借,以展現儒家思想的普世價值。
通過這門課的學習,我對文化的定義、以及文化與我們的關系、君臣之道、管理的真諦等知識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也更加認識到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地位、影響及其固有價值和現代意義,感受到了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源遠流長。就像武老師給我們講的孔子思想的中心是仁,而仁的具體是忠恕。忠——“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恕——“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如何行仁、成仁?孔老夫子給我們指出了明確的道路:推己及人!仁道,作為人的素質,更多的在于自修、自我約束,在行世中常念“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仁道,作為社會屬性,更多的在于對道德、規則、法律的嚴肅傳承和執行。激發我們現代人應該具有更多的社會責任感。整門課程中使我感受最深的,還是武老師告訴我
作為現代中國人,要在挑戰中去把握機遇,就更應當以處變不驚的冷靜、理性和客觀,去重新審視包括儒家文化在內的中國傳統文化,發掘蘊藏其中的具有鮮活生命力的文化基因,用于指導我們的工作和生活,并在這個過程中加以繼承和創新,進而去開創國家和民族的未來。
中國文化概論心得體會3
中國文化概論集合了中國古代文化與現代文化,使我對中國文化有了更進一步的了解和接觸,培養了對中國博大精深的文化的愛好,擴大了知識面,提高了思維能力和明辨是非的能力。里面的許多知識可以作為背景知識,對閱讀其他書籍有很大的幫助。最重要的是,這門課令我更加的了解自己和自己所處的國家。
通過對這門課的學習,我對儒家文化、道家文化、佛教文化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學習和掌握了儒、道等中國傳統文化主要組成部份的來源、產生與發展過程和主要思想內容,認識其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各自的地位、影響及其固有價值和現代意義,感受到了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源遠流長。
這門課讓我進一步了解儒家文化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儒家文化是一種禮樂文化。這種禮樂文化是中國古代文明的重要標志,也是東方文明的象征。提出禮、仁觀念,互為融合,禮是最完善的政治制度和倫理規范,仁是最完美的道德觀念和品質。從修養的主體看,恭、寬、信、敏、惠是實現仁的具體要求。“恭則不悔,寬則得眾,信則人任焉,敏則有功,惠則足以使人”(《論語。陽貨》:為人莊重,就不致受到侮辱;待人寬厚,就會受到大家的擁護;做人誠實就會得到任用;辦事敏捷就會受到良好的效益;待人慈惠,給人好處,就能驅使用人。
從某種意義上講,《論語》就是儒家思想、體系的集中體現。孔子的仁學思想有如下特點:
1、強調突出政治。這也是“家國同構”的必然反映。關心政治,這正是千百年來,眾多文人窮獨達兼的思想根源。
2、植根血緣基礎。因此,仁學具有廣泛的社會心理和生理基礎。是其兩千多年來興盛不衰的根源。
3、著眼倫理本位。發揮主體能力。強調主觀精神,自身修養的發展,是重人輕神思想的表現。側重抑制個體。這也是中國常講的“大局”意識,與西方文明的群體民主和個體自由完全相左的,而這也是中國作為一個民族,依靠一種文化長期來具有凝聚力的重要原因。
在中國歷史上,儒家文化對塑造中華民族的民族精神和國民性格所起的作用,是無與倫比的。就儒家文化傳統而言,它既已融入中國文化傳統,其精神價值必然活在中國文化之中,成為中國文化再創造的`生命之源。經過創造性轉換,傳統的儒家文化將構成新文化的要素之一,而與現代社會生活融為一體。正是在這一意義上,儒家文化可以獲得其定位。有了這樣一個定位,將會對儒家文化有更平實的客觀的理解。儒家思想自產生之日起就頗受矚目,其側重社會取向的價值觀,富有倫理特色的政治觀,追求自我完善的道德觀,在中國封建時代長期成為官方的統治思想。儒家思想,在世界觀方面,它是理性的;在人生目的方面,它是功利的;在處理人際關系的態度方面,它是和諧的。凡此都與現代社會的觀念有著相似或相通的地方。所以說,在市場經濟的今天,儒家思想依然有其正面的價值和積極的影響。可以說,儒家思想是構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倫理不可或缺的重要思想資源,挖掘它的積極面,對市場經濟有著建設性作用,對現代管理也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
當代社會隨著科學技術和現代工業的發展,人們在變得更加理性的同時,也更加物欲化。迫切瘟神、財神等等,原本都起源于民間,后來被道教吸收成為道教的神靈并被貫上各種名號。這既是道教不斷擴大影響的一種方式,也是它吸引群眾的一個重要手段。這就是說,道教把民間所信奉的神靈吸收進來,成為道教神仙體系中的一部分,反過來,道教再利用自己的優勢,將這些神靈又返回民間,進一步影響著民間的各種祭祀活動,真正的“取之于民,用之于民”。正是因為道教深深的切入民間老百姓的生活,道教才能影響如此廣泛,才能如此深受民間喜愛。
除了民俗之外,道教對中華民族心理和性格也有著深刻的影響。魯迅先生說過:“中國文化的根底都在道教。”道教以道為最高信仰,以得道為人生的最終目的,這種人生哲學培養了一代又一代的道教徒尊道重道和唯道是求的傳統。歷史上許多道教徒為了得道求道,自覺拋棄人世間的一切物質享受和功名利祿,甘于恬淡素樸的生活,安貧樂道,刻苦磨煉,主動忍受一般人難以忍受的痛苦和折磨。此外,道教思想主張寬容、謙讓,虛懷若谷,反對自矜、自足、自大、自伐,反對驕傲自滿,這種文化心理的發揚,形成了中華民族兼收并蓄的態度和海納百川的胸懷。道教使得國人形成了身重于物,自然無欲的人生觀,虛靜守中,守弱勝強的處世哲學。
與道教是一種土生土長的宗教不同,佛教剛是一種外來的宗教。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中最古老的宗教。“佛”是一個理智、情感和能力都同時達到最圓滿境地的人格。佛教原產于古印度,于東漢永平十年,即公元67年傳入中國,迄今已經有1935年的歷史了,佛教在印度本土的流行約有1800年歷史。佛教的發展大致可分為三期:前六
百年,為部派佛教形成時期;中六百年,為顯教大乘時期;后六百年,為秘密佛教流行時期。初期佛教以上座、大眾為兩部分為主,三四百年中分化為十余種部派。其中上座部,分為南北二轉。中期的大乘佛教,于公元二世紀中傳入中國漢地,公元七世紀起又自漢地和印度傳入西藏。公元十一世紀起,印度后期逐漸盛行的秘密佛教,又大量傳入西藏。印度后二期的佛教,又在中國形成漢語系和藏語系兩大系的佛教。在中國文化上:大乘佛教傳入中國后,和中國文化相結合,發展也是多方面的。第一,佛教與中國的思辨哲學相結合,而向學術化發展,對教義越研越精,引起了各個宗派的創立,也使佛教本身達到了高度繁榮。第二,佛教與中國精美工藝相結合而向藝術化發展,使佛教成為絢麗多彩的藝術寶庫。第三,佛教與中國人生理想相結合而促進社會的發展,宗教信仰攝入到藝術、文藝、科學、音樂等等,結合了中國的古典文化,從而豐富了中國文化,使古代人民有了信仰,利于改進不良的文化習俗,將佛教的大德大悲,慈善為懷的思想融入到文化教育里,利于社會道德文化的進步。在現今高速發展的社會,各種現代的食物層出不窮,各種社會變化應接不暇,在這樣的大環境下,許多人為了生存變得麻木,漸漸缺少了人生的思考,也因此出現了許多的問題,有人自殺,有人貪圖利益走上違法犯罪的道路。我想佛教文化中的精髓利于我們更好地去思考人生,找回迷失的自我。佛教文化中的精神值得我們去學習領悟,它對社會的價值作用很大,利于社會的穩定,利于社會的發展。佛家提倡仁慈,這也是現今社會最缺乏的東西。一切源于內心,心善則人善。
【中國文化概論心得體會】相關文章:
中國文化概論學習心得11-23
設計概論心得體會,設計概論心得體會03-28
地球概論心得體會和感想03-25
管理學概論心得體會01-13
學習藝術概論的心得體會05-28
藥學概論心得01-29
參加文學概論課程培訓的心得體會06-29
學電子商務概論的心得體會03-11
建筑工程概論課程心得體會大全07-04
學習《高等教育法規概論》心得體會0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