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guān)推薦
《李鴻章傳》經(jīng)典讀后感
讀完一本經(jīng)典名著后,大家對人生或者事物一定產(chǎn)生了許多感想,讓我們好好寫份讀后感,把你的收獲和感想記錄下來吧。到底應(yīng)如何寫讀后感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李鴻章傳》經(jīng)典讀后感,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李鴻章傳》經(jīng)典讀后感1
閑來無事,翻閱《李鴻章傳》,本人本來不喜歡讀歷史,更別說人物傳記!但是讀后,吾敬李鴻章之才,吾惜李鴻章之識,吾悲李鴻章之遇。作者梁啟超站在歷史的角度客觀的評價李鴻章,“吾欲以兩言論之,曰:不學(xué)無術(shù)、不敢破格,是其所短也;不避勞苦、不畏謗言,是其所長也!彼^不學(xué)無術(shù),不是說李沒有才華,相反他早年科舉中進士,后又點翰林;平天國、絞發(fā)捻,統(tǒng)帥淮軍……他的功績卓著,而他的`不學(xué)無術(shù)只是沒有符合梁啟超維新變法的意愿,認為他保守守舊。所謂不敢破格,李并不是沒有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決心,只是由于缺少魄力,始終不敢進行徹底地變革。他執(zhí)著于在腐敗不堪的清政府身上做一些小的修補,安心地做一個裱糊匠,當(dāng)一天和尚撞一天鐘,茍且偷安地活著。所謂不避勞苦、不畏謗言,早在辛丑議和時,李的身體每況愈下,但他堅持談判。此之盡瘁,有目共睹!臨終前,他對家事沒有任何安排,卻因國事久久不能閉眼。堂堂大清國,后來競無一人可以助李一臂之力,曲不高,但仍無人和,也是李一生際遇的悲哀,大清時代的悲哀。
《李鴻章傳》經(jīng)典讀后感2
對于一個處在世界劇烈變革,列強虎視眈眈的時代,支撐著一個破舊不堪,國力日益衰落的王朝,游走于列強之間,為國忍辱負重的老人來說,李鴻章稱得上是一位偉大的外交家。在那個時代,沒有一個人比李鴻章更煎熬,因為他為那個王朝肩負了太多的責(zé)備。他的一生也都在不斷的探索國家富強的道路,也在終其一生的實踐著。
縱觀李鴻章其一生,為國鞠躬盡瘁 卻終不能實現(xiàn)富國、強國之志。在他所處的那個大的時代背景下,確實對這樣一個在滿洲清廷身為漢臣的他來說是有很大難度的。但是,縱觀古今中外成就偉業(yè)的重臣,哪個的環(huán)境又會比他好的多呢?
在一個動蕩的.年代,位高權(quán)重,能夠執(zhí)掌大權(quán)40余年。雖有高處不勝寒,卻能游走于清廷各派之間;雖國力衰弱,卻能周旋于眾多列強之間,這足以體現(xiàn)其處事之智慧的高深。臨終還能得到了朝廷的褒獎,最終能善始善終,他是幸運的。而這也正是他的不幸,身處一個動蕩的年代,又執(zhí)掌大權(quán),朝野相傾,居然沒有成就一番偉業(yè),實屬遺憾。他之所以演繹了一幕歷史悲劇,其個人有不可推卸的責(zé)任。
《李鴻章傳》經(jīng)典讀后感3
自古傳記誘人之處,不在記事,在于論人?赡軐憘饔浀娜硕剂η笠宰钭罟实'眼光去評價所要論述之人,總想處于平衡,卻又因為自己的價值情感而稍有傾向。我認為,這就是傳記之美。梁啟超在這本傳記第一句就寫到,“天下惟庸人無咎無譽”,大概就是不愿毀譽失衡。文中在眾人貶李之時對其維護,在人贊李之處加以指責(zé),不是梁先生故意創(chuàng)新,大概是偉人之見,大抵見人之所未見。
有些人英年早逝,我們無不嘆息,總會想象他多活幾年會干出更大的成就,比如周瑜,比如莫扎特,比如王勃;有些人晚節(jié)不保,總是在功成名就之后,卻又干出點不靠譜的事,我們也在嘆息他怎么不早死幾年,比如李鴻章。想想一個七十多歲的老人卑躬屈膝的去跟日本人簽訂馬關(guān)條約,去跑到俄國跟沙皇祝壽,洋鬼子占領(lǐng)了北京,沒人能擔(dān)議和大局,還是那個七十九歲的老人,其實我真希望他還是死早點好,像左宗棠,曾國藩那樣,至少在歷史的評論中譽大于毀。只可惜他親眼見證著引以為傲的北洋水師全軍覆沒,只可惜當(dāng)大清茍延殘喘之時還要這個耄耋老人獨力支撐,擔(dān)負一生罵名。他有錯,但錯不足以遺臭萬年,他有功,但功不足以流芳百世。
【《李鴻章傳》經(jīng)典讀后感】相關(guān)文章:
《李鴻章傳》讀后心得體會12-13
讀《名人傳:貝多芬傳》有感12-25
貝多芬傳讀后感11-17
《錢學(xué)森傳》讀后感12-22
拿破侖傳讀后感12-21
《林徽因傳》讀后感01-11
錢學(xué)森傳讀后感12-08
《曾國藩傳》讀后感11-16
岳飛傳讀后感09-22
《岳飛傳》讀后感0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