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農村創業致富故事
想要做成功的創業事業,可以看看那些農村創業致富的事例,學習他們,從故事中找到適合自己的創業道路。為此小編為大家整理了的農村創業致富故事的資料,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農村創業致富故事(一)
采了山核桃種香菇,割了水稻栽大球蓋菇,廢棄的桑枝、桃條、玉米芯、茭白葉收了來培育黑木耳、金針菇、秀珍菇……同樣的土地、同樣的資源,以一種神奇的方式開始新循環。這是一個變廢為寶的夢想,亦是一個發展新型農業的夢想,兩個夢想借助科技力量變成生動的現實。
進入6月,帥勝杭的手機就“熱”起來了,電話一個接著一個。
大大小小的貨車從上海、江蘇、杭州市區開到他位于臨安島石鎮山川村的種植基地前,等待收購今年的新品。
“白露到,竹竿搖,滿地金”,說的是每年白露節氣,臨安山農開始采摘山核桃的豐收場面。眼下剛進入夏季,這位山農卻已經靠著山核桃迎來“滿地金”。
這是怎么回事?
“山核桃的廢棄物,最外層的蒲殼和做手撥核桃剩下的硬殼,曬干、粉碎后做成菌棒,用核桃殼種香菇,就是我的方法。”
帥勝杭說,家里有600多棵山核桃樹,靠賣山核桃每年有10多萬的.收入。如今,利用山核桃殼種香菇,去年60畝地產值超過400萬元。
杭州農科院的專家說,利用農業廢棄物種植食用菌的案例,還有水稻、桑枝、桃條、玉米芯、茭白葉等多個有意思的版本。今年,它們將“組團”代表杭州沖擊浙江省科技進步獎。
一個變廢為寶的夢想
核桃殼可以種香菇
臨安島石鎮,約有核桃林8.5萬畝,是杭州山核桃主產區之一。
這里的祖祖輩輩靠山吃飯,憑辛苦賺錢。
老帥說,如今的收獲,源于當初的一個變廢為寶的夢想。
“有一年,說好到我家幫忙摘山核桃的安徽工人不來了,一打聽,說去種香菇去了。采山核桃收入不低,難道種香菇會有更好的收益?”帥勝杭很好奇,跑到安徽去取經。
地里轉一轉,心里就有了底。他發現,香菇的行情挺不錯,臨安的核桃每年就采一個多月,可以考慮發展副業。最重要的是,當看到培育香菇的基礎材料時,老帥眼睛亮了。
“香菇培育除了專用的輔料外,還需要用到雜木屑,木屑要求密度高、不容易腐爛,這種特性跟核桃蒲殼不是很像嗎?”
帥勝杭人勤快,心思細膩,他有了一個突發奇想:能不能用核桃殼養香菇呢?
帶著這個大膽的想法,他找到了杭州市農科院的專家。
“山核桃采收后的蒲殼管理,一直是個頭疼的問題。臨安核桃多產量大,農戶常常將蒲殼隨手倒在村口、路旁、墻角甚至河道里,蒲殼含有大量生物堿,很容易造成水污染,嚴重影響環境。”
周祖法,杭州市農科院蔬菜研究所副所長,從事食用菌科研工作20多年,利用農業廢棄物資源種植食用菌一直是他所在團隊的主攻方向。
他說,山川村海拔500多米,周邊群山環繞,早晚溫差大,且蒲殼資源非常豐富,是栽培香菇的理想場所。
菌棒剝殼
一個大膽的夢想
反季節栽種搶下市場
美夢成真,是一個漫長且艱辛的過程。
農業科研開發,要耐得住寂寞,經得起等待。
香菇怕熱,傳統栽培模式采摘時間為每年的11月至次年的4、5月。而臨安山核桃采摘期每年11月結束,如果要利用核桃殼,就意味要反季節栽種。
用哪個品種的香菇,如何保證產量,核桃蒲殼和硬殼的填充比又是多少?
“我們開展了試驗,研究各種比例的配方,并從幾十個品種里挑出‘武香1號’和‘香菇18’,它們耐高溫、產量穩定,經測試營養價值一點不少,這樣的技術在杭州市尚屬首次應用。”周祖法說。
這個大膽的夢想,經過幾年的研究,最終確定了最佳配方。
去年,帥勝杭開辟了新基地,大規模投入生產。基地以采收夏菇鮮銷為主,利用臨安山區晝夜溫差大的優勢,搶下香菇淡季供應的市場。
“去年收購價最高10元/斤,請了70多人幫忙,光發工資就用了20多萬元。核桃蒲殼不需要成本,硬殼也便宜,一畝地比傳統方式降低了5千多元成本,長完香菇的菌棒也是極好的天然肥料。”
談到未來,老帥說,還有更多的夢想。
“今年新基地啟用,保守估計產值能有600萬元。這里空氣好、水好,冬菇味道鮮、有嚼勁,未來主打生態牌。我和老婆還在基地里種下了葡萄苗、櫻桃苗,在水塘里撒了魚苗,要創業,就要做得比別人好。”
如今,老帥已經給自家的香菇訂制了新的包裝盒,商標注冊也在審批中了。今年,他還計劃種植冬菇,保證全年都能提供優質的香菇。
農村創業致富故事(二)
報紙一卷,或者舉起拖鞋一拍,這是我們對待“小強”的標準動作。在大多數人的眼中,蟑螂是害蟲,人人喊打,但膠州膠西鎮孝源店子村村民王衛祥卻樂意為它們親手制作一個溫暖的“家”,還每天好吃好喝的“伺候”著,在他眼中,這些蟑螂是“寶貝”。
如今,王衛祥通過飼養土元和蟑螂,做成干品直供制藥廠,已經成為青島、濰坊、大連一帶的養殖名人,年利潤過百萬元。
偶然時機轉行養殖業
“土鱉”別稱地鱉蟲、土元、地烏龜、蟅蟲,是一種緊缺的中藥材,常在溫暖潮濕陰暗的環境下活動,而隨著現代城市的改造及自然環境的改變,“土鱉”這一物種也逐漸淡出人們的視線。
“我是個地地道道的農民,能夠從事蟑螂和土元飼養也是機緣巧合。”王衛祥告訴記者,因為家里比較窮,雖然成績很好但沒有參加高考就輟學了,過去幾年間,他在工廠做過小工、在超市打過雜。
2009年,王衛祥跟妻子在北京做防水瀝青建筑工作,到安徽亳州出差時看到當地的`藥材市場上土元干品供不應求,而且很多當地居民都因飼養土元而致富。“我對土元并不陌生,后來我就想著能不能自己也飼養土元。”王衛祥說,2010年,他們夫妻二人從北京辭職回到了老家。
但是剛開始創業的時候,遭到了家人、親戚的一致反對。
“養殖土元、蟑螂在咱這邊屬于新生事物,家人都說如果真的能賺錢,別人都去干了,還能輪到你嗎?”王衛祥苦笑著說,當時說啥的都有。2010年,王衛祥拿著在北京打工攢下來的4萬塊錢開始了創業之路,并從亳州當地養殖戶手中學習了養殖技術,購買了一批蟲卵帶回老家孵化。
創業總是有著許多意想不到的困難。由于是第一次孵化土元種苗,可能溫度太低,卵鞘全部死掉,四萬塊錢打了水漂。
王衛祥和妻子在家關著門抱頭哭了好幾天。“還好,妻子一直鼓勵我堅持下去。”王衛祥說,不能遇到一點困難就退縮,于是又從銀行貸款4萬元,重新進行培育,經過8個月的努力,這次他終于成功了。
隨著規模越來越大,王衛祥直接跟制藥廠簽了訂單直供制藥廠,目前他自己土元養殖面積是2000多平方米,僅土元一項能給他帶來60多萬元的收入。除此之外,還有留下一部分母體土元產卵育種,每年種苗的銷售收入也有二十多萬元。
“今年土元的養殖面積已經達到三千平方米,產量在3萬斤以上,毛利潤將達到百萬元。”王衛祥告訴記者,飼養土元關鍵要掌握食物的干濕度,土元是晝伏夜出的動物,最愛吃麩皮和蔬菜,如果食物水份太大的話,土元容易拉肚子,每天只要在傍晚的時候喂養一次即可,每平方米每天的喂養費用還不足三角錢。
王衛祥說,每平方米的飼養池能養殖出活體土元50多斤,曬干后能出10多斤干品,現在土元的收購價格一直很高,通貨每公斤在50元左右,特貨達到了60元,現在每年土元干品就可以收入七八十萬元。土元飼養8個月就可以達到出貨標準,還有留下一部分母體土元產卵育種,母土元產卵三個月后,相當于“高齡產婦”,立即淘汰晾曬成干品銷售,每年種苗的銷售收入也有三四十萬元,加起來年收入達到百萬元。
讓“土鱉”住進“樓房”
記者來到青島天尚土元養殖基地,剛推開飼養室的門,感到一股熱氣撲面而來。盡管室外非常寒冷,但飼養室內卻暖融融的,在狹隘的養殖室過道上,兩名工人正在篩選土鱉的變異品種。屋內被分割成四排,每排分六層,每層又被分割成一平米的單間,每層飼養池里的土鱉爬來爬去,養殖基地負責人王衛祥正在給飼養池添加飼料。
“這是我自己設計的立體高密度養殖法,飼養室沒有任何取暖設備,靠土鱉自身發熱,室內恒溫常年保持在30℃以左右。”王衛祥告訴記者,他采用的是立體高密度恒溫養殖技術,是靠蟲體自身發熱保持室內溫度,不受天氣影響一年四季保持室內恒溫,即省力又省工還節省了取暖費用。王衛祥利用這種飼養模式把室內的空間全部利用起來,不僅大大提高了土鱉的養殖密度,還靠著這種立體養殖技術,把土鱉的養殖周期從3年縮短到了8個月。
多種經營拉長鏈條
土元的收益挺可觀,但王衛祥并不滿足這種單一的養殖模式。“再賺錢的東西你也不能保證它沒有價格跌入低谷的時候,咱得把它發展成一個致富鏈條,才有抵御市場風險的能力。
為了拓展經營品種,王衛祥又把主意打到了蟑螂身上。在王衛祥的青島天上土元養殖場里,封閉昏暗的養殖室內整齊地排列著數架夾板,夾板之間呈三角形,數千萬只蟑螂就住在這樣的百葉“蟑螂屋”里。
王衛祥所飼養的蟑螂品種是美洲大蠊,原產于南美洲,其提取物有廣泛的藥用價值。而且蟑螂的習性和土元差不多,也喜歡黑暗,只不過土元喜歡在土里,蟑螂喜歡趴在墻壁和石棉瓦做的層斷上。王衛祥將兩種蟲子混養,使得飼養空間、飼料都得到了充分利用。
“無論是蟑螂還是土元,都屬于晝伏夜出的物種,所以喂養時間要注意,必須要在下午六點之前喂完,如果太晚,很容易出現自相殘殺的局面。”王衛祥強調,除了喂食時間外,喂食的食物也要注意一點,“如果只按照土元的口味喂食蔬菜的話,容易引起蟑螂腹瀉,不利于其成長。”
“目前,合作社蟑螂飼養面積是600平方米。”王衛祥介紹說,蟑螂的價格要高一些,基本在每公斤90元以上。差不多一年能達到20萬左右的利潤。
農村創業致富故事(三)
嚴漫話不多,臉上總掛著甜甜的笑容,如果不是耳朵上掛著的助聽器,很難讓人相信,這個樂觀開朗的女孩一只耳朵的聽力近乎為零。
金色的秋天來了,嚴漫也迎來收獲季節:雖然創業時間不長,但她養的乳鴿在武漢各大農貿市場、酒樓供不應求,還為周邊的養殖戶提供種鴿,年銷售額逾300萬元。
既然找不到工作,那就給自己打工——
美院畢業生選擇養鴿致富
1989年,嚴漫出生在湖北一個普通家庭,幼時因用藥失當導致一只耳朵失聰。這讓她的人生之路比常人多了一分艱辛,亦煉就了她堅韌不服輸的'個性。“從小讀書,她就付出了比別人多一倍的努力,別人在玩的時候她都在看書做題,絕不肯落后于人。”嚴漫的母親對記者說。
2013年嚴漫從西安美術學院畢業,雖然成績優秀,但她找工作并不順利,“很多時候,我去公司應聘,人家看見我戴的助聽器,根本不愿意給我機會。”碰壁的次數多了,倔強的嚴漫橫下一條心,既然找不到合適的工作,那就自己當老板,給自己打工。
選擇什么項目呢?嚴漫打算做農業,并用半年時間考察了市場,“我去了河南、湖南等多個省份,跑遍當地農貿市場,最終決定養鴿子”。
2014,嚴漫和來自武漢職業技術學院的同伴一起,在青山注冊成立武漢鴻飛鴿業科技有限公司,在黃陂區羅漢街建起了占地100余畝的生態養鴿基地。
不用畫筆也能繪出精彩——
擬建湖北大型養鴿基地
原本拿畫筆的手現在卻用來養鴿子,跨越如此之大,嚴漫坦言“中間遇到過不少坎兒”。
因為起步資金不夠,一開始她只買了1000對白王鴿和灰王鴿。“去外地調研市場時,我也曾‘臥底’當地的養殖場,偷學養鴿技術。原以為養鴿不難,誰知基地建起來后,盡管百般精心喂食,鴿子還是不斷死亡,2個月就死了400多只。”
看著每天都在減少的鴿子,嚴漫心里很著急,是放棄還是堅持?最終,不服輸的她選擇“輸也要輸得明明白白”,一定要找出問題出在哪兒。
那段時間,嚴漫吃住都在養鴿基地,一天只睡幾個小時,大部分時間都在觀察鴿子的狀況。最終她發現,鴿子死亡是因為疾病預防技術不到位。她一邊請教專家,一邊買回大量養殖書籍自學養鴿技術。最終,半路出家的嚴漫變成了肉鴿養殖的能手。
愛動腦筋的嚴漫還勇于創新,她自主研發的自動化機械養殖系統,不僅提高了養殖效率,還降低了人工成本。“用傳統的人工養殖方式,1個工人最多喂養14對鴿子,而采用機械喂養,一部機械可以同時投喂食54對鴿子。這就意味著,1部機械可以代替4個工人。”
目前,鴻飛鴿業常年存欄量在8000對以上,計劃未來兩到三年存欄30000對-50000對以上,填補湖北無大型養鴿基地的空白。
看了“農村創業致富故事”的人還看了:
1.農村人創業致富故事
2.農村創業致富案例
3.農村創業故事酸甜苦辣
4.農村創業故事
5.農村女孩創業致富故事
【農村創業致富故事】相關文章:
農村怎樣創業致富01-29
農村人如何創業致富?創業致富方法推薦01-22
推薦農村創業致富的方法02-11
2016農村創業致富好項目12-30
海南學子創業致富故事12-17
致富創業故事會10-10
2016農村創業致富金點子推薦09-16
2017年農村創業致富點子大全10-10
農村創業致富項目金點子推薦02-21
農村小本致富創業項目推薦1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