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柳青創業史讀后感 推薦度:
- 相關推薦
柳青的《創業史》讀后感3篇
當看完一本名著后,你心中有什么感想呢?是時候抽出時間寫寫讀后感了,F在你是否對讀后感一籌莫展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柳青的《創業史》讀后感,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柳青的《創業史》讀后感篇1
《創業史》,是作家柳青的長篇小說,這部巨著蘊藏著作者14年農村生活的豐厚積累,表現了我國農業社會主義改造進程中的歷史風貌和農民思想情感的轉變。
小說通過我國西北地區一個小村落蛤蟆灘的生活演變,廣闊地概括了我國農業合作化運動,初期的社會矛盾沖突,著重表現了在這場變私有制為公有制的革命中,社會的、思想的和心理的變化過程。小說一開始敘述了梁家老漢一家三代創家立業的悲慘歷史。這部歷史是幾千年來中國農民走的歷史道路的典型概括。其意在表明,在私有制的基礎上,農民要真正致富,即使拼上畢生精力也是難以實現的,只有走黨指引的社會主義道路,農民才會有自己的光明前途。
然而'創業難'通向社會主義道路也不是一帆風順的。小說的正文圍繞著梁生寶互助組的建立,完整的概括了農業合作化運動中所遇到的復雜斗爭,作者把這場斗爭的`主要對立面體現為中農郭世富,這個農村堅持個體經濟的代表人物,憑借個人優厚的經濟力量,公開跟農業集體化反抗;反動富農姚世杰,這個狠毒的階級敵人站在郭世富得背后,施展陰謀詭計破壞互助組,還有黨內的自發勢力郭振山,作為土地改革后的新中農,熱衷于個人發家致富。暗中抵制合作化運動。他們相互之間也有矛盾,但在'走資本主義道路'的意向上,卻結成同盟。正是在這場斗爭中,梁生寶互助組在黨的領導下,依靠教育和團結農民群眾,取得了節節勝利,顯示了社會主義的優越性和強大的生命力。
合作化運動的帶頭人梁生寶,是作者精心塑造的社會主義新人的形象。他小時討過飯,長大熬過長工,解放前在荒山野嶺當過'地下農民',跟繼父一道飽嘗了創家立業的辛酸,并從父輩那里繼承了勤勞、樸實、堅韌不拔的勞動者的優秀品質。這個年輕的預備黨員,在黨的教育下,一旦認識到私有制是萬惡之源,就決心走一條與父輩不同的創社會主義大業的道路。正當'老資格'的黨員郭振山在革命的征途上退了坡的時候,他勇敢地擔負起帶領莊稼人走互助合作道路的重擔,成為一個積極、聰明、公道、能干的領袖人物。
然而小說并沒有把他寫成'鋒芒畢露咄咄逼人的角色'.他謙遜、純樸、老實、厚道、善于思考,從不以領導者自居,更不指手劃腳、夸夸其談,表面上甚至還有些面嫩口拙,愛情生活上更是缺少勇氣和機智。但是,聽黨的話,熱愛社會主義,富有犧牲精神,是他的最可寶貴的思想品質。小說抓住他的性格中這一最主要特點。著重描繪了他為黨的事業奮斗的堅實有力的行動。
柳青的《創業史》讀后感篇2
自從在初中學過課文《梁生寶買稻種》之后,我就被課文中那個時代特有的氣氛吸引住了,說句實話,老朽雖然年逾不惑,但并沒經歷過那個年代,小的時候聽奶奶說起那個熱火朝天的年代還是非常令人向往的,心想有機會時一定要看看那個時代的作品,同時也看看我們偉大的國度所走過的路。然而世事難料,老朽我雖然工作二十多年了,但一直生活在浮躁和焦慮之中,難以靜下心來讀一些我想讀的書,做一些我喜歡的事,F在,總算平靜下來了,生活也有規律了,我準備在這段時間內集中精力讀一些書,主要是上世紀四五十年代的,包括創業史、暴風驟雨、太陽照在桑干河上、李有才板話、苦菜花等等,重溫一下那個年代的人和事。
粗略地讀完《創業史》,我不禁啞然失笑,里面的人真是太憨厚了,太直率了,所謂的富農姚世杰郭士富都不過是平平常常的莊稼人,他們之所以比一般貧雇農過得好一些,并不是他們靠殘酷的剝削和壓迫,更不是做過什么傷天害理的事,而主要靠他們的聰明,他們的辛苦勞動,他們的精打細算發的家;從書上還可以看出,他們都是勞動的好把式,他們稍微有一點余錢,多一點余糧,村里就讓他們參加活躍貸款,這活躍貸款沒有一分錢的利息,如果到時收不回本,借糧的人比借出糧食的人還顯得理直氣壯,村里還讓他們參加互組組,但是必須交出自己的好牲口,這讓誰都心里老大不樂意——追求富裕的有尊嚴的生活這是人類的共性,姚士杰郭世富何錯之有?
再來看看高增福任歡喜他們,我就不明白他們怎么對富農那么恨呢,你們辦互組組,姚士杰郭世富他們只是不參加,既沒有給你們的牲口投毒,也沒有破壞你們種的'地,他們只是在你們買稻種時想跟你們學一學,自己花錢也去買了稻種,想跟你們比一比,這有什么不可以的,啊哈,太令人不可思議了。
看完這本書,我的心情更加沉重了,一點是:看看我們周邊的人,怎么這么難相互融合呢,一邊說團結就是力量,一邊卻與別人劃清界限,人人之間相互提防,相互不信任,怎樣才能擰成一股繩,怎樣才能共同富裕,怎樣才能奔向共產主義;另一點,互組組人民公社成立后,殘酷的政治運動開始了,打擊右派、高產浮夸風、四清運動,一場一場的運動,使父子、夫妻、兄弟、師生、同事成仇,反目,使人沒有尊嚴,沒有人格,直接導致現在社會的道德沒底線。對內實施專政,長期、無休止地開展黨內政治斗爭和全國性階級斗爭。導致全國人民在和平年代比在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中死的總人數還多,同時導致國民經濟停滯不前,乃至陷入癱瘓狀態。
我一直在想,我們這個國家,為什么喜歡瞎折騰呢,一有運動老百姓就要遭殃,人民就要跟著受罪,這究竟是為什么呢。我們傍邊的那位所謂一衣帶水的那位近鄰,十年九位首相,換過來換過去,但是人民該怎樣生活還是怎樣生活,雖然首相換了一個又一個,但哪一個首相也不敢把老百姓怎么著,他只要敢折騰,老百姓就對他有意見,老百姓就敢把他趕下臺。所以說在那個國家,老百姓只能折騰他,而他們不敢折騰老百姓,一衣帶水,就在眼前,我們怎么就不能學一學人家呢?
柳青的《創業史》讀后感篇3
《創業史》是柳青的一部自覺實踐社會主義現實主義創作方法、探索中國農民歷史命運和生活道路的長篇小說。小說講述的是梁生寶買稻種、活躍貸款、進山割竹等事件帶領貧雇農走互助合作化道路創業致富的過程。從創業史的寫作背景看,在歷史主義的思維下,我們不難看出,在新中國成立以后,黨領導農民走社會主義道路,對農民而言,土地革命是一場內在的革命,農民是這場革命的主體,對土地的追求成為革命的強大動力,但是公有制的建立,需要農民交出他們的土地,這對農民是個很大的沖擊。在這個大背景下,《創業史》呼之欲出,成為這個問題的回應者,被稱為是農村合作化運動的“史詩性著作”。
小說主人公梁生寶,是一個不怕艱苦、敢于擔當的年輕人,他排除萬難,堅持自己的理想,并為之行動,這都是作為一個創業者所必須的品質。但拋棄他在主流之上作出的貢獻,這個人物可以從其他的角度上挖掘出更豐富的深層意義。
與梁生寶相對,徐改霞是柳青竭力用新的理念去塑造的一個新社會的新式女性,在她身上表現出了婦女對命運的抗爭精神。文本在敘述著新式人物梁生寶領導的互助組在戰勝重重困難逐漸發展壯大起來的合作社的宏大事件的故事縫隙,將梁、徐兩人的愛情故事情節鑲嵌其中,不僅增添了故事的可讀性,也將徐改霞這一女性形象從包辦婚姻到據理抗婚,從解除婚約到大膽追求愛情,從進校讀書到最終走進城市成為新時代的一名工人的發展歷程娓娓道來,展現了徐改霞不懈追求婚戀自主和人生理想的性格塑造過程。從這一個側面,作品勾勒了徐改霞這一人物不懈追求的心路歷程,真實反映了在農村的變革和現代化進程中農民的精神追求和城市夢想。
徐改霞身上繼承了“五四”以來女性覺醒意識,而婚姻的不自由使得這種自覺的覺醒有了發泄的突破口。作為新時代成長起來的新女性,徐改霞敢于大膽追求自己的愛情,“思想前進”“生活有意義”的青年才是她擇偶的標準。梁生寶積極上進,是年輕的共產黨員和合作社的帶頭人,是一位“政治運動的積極分子”,這正是她理想中的對象。在她的積極熱情下,二人陷入了戀愛之中。
舊式包辦婚姻的陰影以各自的方式和原因分別從二人的身上退去,橫亙于二人間的最大阻礙也不再是阻礙,然而,甜蜜美好的愛情卻沒有得到一個幸福的結局。這其中固然是因為剛解放的農村中對于包辦婚姻的固執堅持,對男女自由戀愛的恐慌和強烈反對。
然更主要的原因在于梁生寶這個人物身上的“兩面性”和人格錯位。梁生寶一方面享受著徐改霞給他帶來的甜蜜愛情,另一方面是作為文本中的一號人物強加給他的“理念化”,他是“黨的忠實兒子”、“無產階級英雄的典型”,在他的身上要體現出一心為公、公而忘私的優秀品質。然而,當柳青希望塑造的新式女性在人物性格發展的邏輯下逐漸成長,變得堅強、自主、果敢,缺乏傳統婦德溫柔、順從的因子時,已經“大大超出了男權話語的框架……徐改霞與人們看慣了的低眉順眼、被動順從的婦女形象相去甚遠”。所以,梁生寶時時感到壓抑和不自在,初時他在徐改霞前面還是帶有一絲農民的自卑的,而到后來,他與改霞的距離越來越遠,最后甚至是一直避開著她。梁生寶是一個有著新思想的青年,但在他內心深處又有著鄉土農民的傳統觀念,他很難接受“變化了”的改霞。
這從后來他對劉淑良和徐改霞兩人的比較中道出原委,他對劉淑良的映象是:“莊重、精明、說話有分寸!薄斑@女人的性情是比慌慌溜溜的改霞穩重得多!薄吧鷮毻蠓秸浀膭⑹缌嫉谋秤埃X得她真個美。連手和腳都是美的,不僅和她的身材相調和,而更主要的,和她的內心也相調和哩。生寶從來沒有在他所熟悉的改霞身上,發現這種內外非常調和的美。”而在改霞身上所表現出的敢于大膽追求愛情、自主選擇生活道路、拋棄傳統婦德等個性,梁生寶卻看作是不順從、不穩重,甚至有點不正經,缺乏調和的美。這已經超出了他的心里想象和道德承載能力。他是一個矛盾的復合體,“他的心中燃燒著熊熊熱火——不是戀愛的熱火,而是理想的熱火……為了理想,他忘記吃飯。沒有瞌睡,對女性的溫存淡漠,失掉吃苦的.感覺,和娘老子鬧翻,甚至生命本身,也不是那么值得吝惜的了!
顯然,此時的梁生寶人格已經分裂,毫無私心雜念,沒了七情六欲,僅剩下空殼的肉身而已。生寶為了合作社的“事業”也就不惜犧牲自己本來就十分脆弱的愛情了。
故事的結局毋庸置疑,權力話語下的愛情言說本來就是沒有選擇的選擇。對愛情一往情深的徐改霞,在大膽追求后,卻最終失望至極。愛情受挫后的心靈苦痛更加堅定了她選擇“離開”的決心。在與命運抗爭和自我追求中,徐改霞這一人物的性格趨向成熟,這為她最終選擇離開蛤蟆灘而走進城市做好了精神和心理上的鋪墊。
真正要從農村走向城市,徐改霞在心底是做了長時間的心理斗爭的。參加國家工業化建設是50年代人們特別是農村年輕人的一種理想,并是內化為個人的一種自覺行動。但改霞的“心沉沉地下墜,她感到難受,覺得別扭,翻來覆去思量一件事情——你是不是情愿離開美麗的蛤蟆灘,到大城市里去參加國家工業化嗎?她心里想去呀!對于她,一個土改中出現的知識分子,一個向往著社會主義幸福美景的青年團員,沒有比參加工業化更理想的了。參加工業已經變成一種時尚了。工人階級的光榮吸引著改霞?孔约旱睦硐,她打消不了參加工業這個誘人的念頭!彼男那橛质敲艿。當她為報考工廠征求梁生寶的意見而受挫時,她的心一下子沉下去了,她“感到腦子有點麻木,感到失望”,“她的心被戳疼了”。梁生寶僵硬的態度、“帶有諷刺意味的笑容”更是給她心靈上一個沉重的打擊。
她一直在思考著何去何從的問題。她的心情是矛盾的、復雜的。但此時的她更看重自己的存在和感受,她認為“搞對象既不是為了吃穿有人管,更不是為了生理上的需要”。她不愿成為“任男人擺布,把男人的摟抱親吻看做賞賜的女性”。她時常想:“生寶想和她好,也是想叫她給他做飯、縫衣服和生孩子。”她也“不甘心當個莊稼院的好媳婦”,她覺得“離開生寶去住工廠,是正當的”,“是愛國的、前進的和積極的”,她的心就堅定起來,堅定了考工廠的決心。她所追求的“新生活”體現出了一種新的社會意識,體現出大膽追求自由婚戀的精神和一個新社會的女性主體意識的凸現。在“去或留”的二難選擇中,她“把這個人生問題,翻來覆去,想得很深、很細!耄荷鷮毧隙ㄊ菍儆谌嗣竦娜肆恕薄
當她感受到生寶的愛情是靠不住的時候,但自己的人生理想不能丟掉,毅然選擇了離開,“奔赴祖國工業化的戰線”,步入了城市,尋求屬于她的那一份天空。這是她所追求的人生理想,也實現了作為一個農民進入城市的夢想。盡管徐改霞的愛情觀曾受到過批判,但有一點是顯而易見,梁生寶和徐改霞兩人對國家意識形態的敬仰是一致的,一個是選擇進城當工人支援國家建設,一個是堅守在農村開展合作化運動建設國家,實質上殊途同歸,并無矛盾,唯一犧牲掉只是那“微不足道”的愛情罷了。
《創業史》作為我國農村社會主義初期革命的史詩,在反映農村歷史面貌的同時,作者常常將自己的筆觸從廣袤的農村大地伸向了城市的一角,仰望城市。文本中不少的篇幅描寫了我國第一個五年計劃時期城市建設的情境,想象著城市工業化建設的熱潮以及農村青年報考工廠的場景。小說在抒寫了徐改霞這個農村女性對城市生活的向往以及對自我愛情的追求的心路歷程時,讓我們在徐改霞這位“美麗、勇敢和富于幻想的農村姑娘的性格特點”中多少也看到了一個隱藏已久的理想和一種不愿屈從的果敢性格,體現出尊重和維護個體權利的現代觀念。中國農村正是在城市化和現代化的進程中逐漸萌生出現代意識,盡管這種意識讓人感覺是那樣的朦朧,卻是難能可貴的。
【柳青的《創業史》讀后感】相關文章:
柳青創業史讀后感01-13
創業史好句12-29
防水大王創業史12-22
《創業史》讀后感01-07
創業史的讀后感01-16
創業史讀后感06-27
創業史讀后感12-09
【通用】創業史讀后感06-28
《創業史》讀后感5篇03-03
《創業史》讀后感6篇03-04